金刚经功德网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全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16:35:40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全文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五根者。各能生识故并名根。而不言意者。论云。示现色非色别故 [补注]非色能宰色故。下文云。此五根者意为其主 二喻。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牛喻五根。人喻比丘。执杖喻摄念。苗稼喻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五欲不起正念成就。如不犯苗稼 [补注]石巩。南泉。领斯旨矣。又三昧正受。古谓华梵成文。今曰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则二须有别 二恶马喻(二)。初法。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若不摄守五根。非独起欲妨道。将沈苦海而无涯畔。既失戒念。对治甚难不可制也。故须防萌杜渐。勿令动心 二喻。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恶马喻五根。不以辔制喻无正念。坠坑陷喻沉恶道 [补注]牛马二喻似同而别。犯苗稼喻败坏善根为因。坠坑陷喻沉沦恶道为果 三劫贼喻(二)。初喻。二法。初喻。

如被劫贼苦止一世 澄照戒疏云。公自而取曰劫 二法。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招殃累世苦又过之。劝慎五根诫勿起欲 [补注]谤贤圣者。六万世而舌根尚缺。耽音乐者。证罗汉而习气犹存。殃之及也宁有既乎 三智护。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有智之人故名智者。夫有智则能裁断是非。分别利害。既知戒念是利而非害故。制而不随。既知根欲是害而非利故。持之如贼。论云。此是重障故不令纵。下示轻障。假令纵之者。谓细相习障。纵有根欲不作意起也。不久见其磨灭者。云何立见。示现依见时说故。譬之无常必归磨灭 [补注]此承上文。五根既如牛如马如贼。是故智人制此五根而不随顺。假令纵之者。意谓五根决不可纵。就使纵之。亦不过薤露风灯刹那之间。总归磨灭耳。何足乐乎。此解与前少别。或可备一说云 二欲放逸(四)。初标由心。二劝勤遮。三示障法。四修三昧。初标由心。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五根起欲皆是自心。若本无心五尘宁染。则知心王而为主也 [补注]心为主有四。迦叶佛云。欲生于汝意。则以六识心为主。又云。意以思想生。则以七识心为主。妄想是阿赖耶见分。则以八识心为主。含藏无性即白净真如。则总之以圆觉妙心而为主也 二劝勤遮。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既知五欲悉由心故。故劝防制。瑞应经云。得一心则万邪灭矣 [补注]制有二。事制。则谨守根门不令奔境。理制则根境本寂念自不生 三示障法(三)。初心性差别障。二轻动不调障。三失诸功德障。初心性差别障。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可畏者。招感生死无解脱期。既皆由心安得不畏。毒蛇喻嗔心对违境。恶兽喻痴心对中庸境。怨贼喻贪心对顺境。三毒为害过蝮蛇等故云甚于。大火遍烧以喻等分。等分越逸亦过大火。故未足喻 [补注]蛇兽贼等总喻可畏。今分配三毒者。蛇主恚怒。兽主愚闇。贼主掳掠。据多分也。火之所至玉石俱焚。无所拣别。故以遍烧喻等分也□轻动不调障。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喻心有曀不见未来。百喻经云。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因失足而亡。狂象者。喻心起三毒也。涅槃经。以醉象狂逸如贪恚愚痴醉故多造恶业。猿猴者。喻根起五欲也。有说。譬如一猿现于五窗。心猴亦尔。遍彼五根。腾跃释上狂象。踔踯释上猿猴。踔猿跳也。当急挫之者。示其抑入无动处故。无令放逸者。令其摄入调伏聚故 [补注]曀阴而风也。阴喻昏沉。风喻妄想。清明之空为阴风所蔽。喻寂照之心为昏妄所障也。是以俱趣目前之欲。不思身后之虞也 三失诸功德障。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由不制伏。则世出世善。悉皆丧灭 四修三昧。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制之一处者。无二念三昧。翻断心性差别障。一处谓心也。制之于心。则四分差别自然休息。无事不办者。起多功德三昧。翻断失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论在后。今顺经文居中。折伏汝心者。调柔不动三昧。翻断躁动不调障。既知制心之益。是故精进折伏不令动转轻躁也 [补注]无事不办所该者广。当知万法由心。其心一故。百千三昧辩才神通光明。无不具足 二多食苦对治(三)。初示平等。二戒多求。三劝筹量。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药取疗病不分善恶。以饮食为药。除饥渴之病亦然。不应于好食增心贪著。于恶食减心厌弃。意在除饥渴。不取珍美也 [补注]支持也。足持其身即已不贪味也。所谓为疗形枯聊接气也 二戒多求(二)。初喻。二合。初喻。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蜂喻诸比丘。华喻受供养。取味喻除饥渴之恼。不损色香喻不坏善心 [补注]此解是言比丘不坏己之善心 二合。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多求长贪。故坏其善也 [补注]文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是坏彼施者之善心也。以求索无厌施者生退倦故。如佛世比丘过聚落而掩门是也。以上下文贯之尤明 三劝筹量。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牛能负重。若所负过分则竭其力。比丘受施。多求美食则败其道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二)。初合释前二睡眠。二离辩后一睡眠。论云。懈怠者。心懒惰故。睡眠者。心闷重故。此二相顺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种。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前二是阿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故。无所盖故。初合释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昼勤心者。对治从食起睡眠。夜不废者。对治从时起睡眠。无空过者。总结上二。皆以精进勤策为能治也。智度论云。眠如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是故宰予昼寝。仲尼贻朽木之责。那律假寐。能仁兴蚌蛤之讥。眠之废学妨道。其故大矣 [补注]夜独举初中后者。向晦入息人情之常。故昼日犹能修习。昏夜谓应睡眠。特为重警之也 二离辩后一睡眠(二)。初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论云。自余修多罗。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有二种对治。一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进。以为能治。今兹一种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轻重则治有一多。前二睡眠。从食从时则所治障轻。故以精进通而治之。今从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观察净戒。约法引喻。一一别治耳。初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无常有二。一粗二细。一期生灭为粗。念念生灭为细。论云。观诸生灭坏五阴故。世间亦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为火烧。又仁王经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马鸣颂无常经云。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早求自度者。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诸烦恼贼者。三毒烦恼杀人法身慧命。论云。观阴入界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觉故 [补注]坏五阴者。一期一念皆有五阴 二净戒对治(二)。初正明对治。二示对治法。初正明对治(二)。初明有对治。二明无对治。初明有对治(二)。初示烦恼可畏。二劝净戒断除。初示烦恼可畏。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烦恼毒害己自名蛇。更举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 二劝净戒断除。

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持戒去惑如钩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论云。禅定相应心戒故。四分律云。云何为学为调三毒故。蛇出安眠者。上句明断惑。下句明已办。总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内静。故能发慧断惑也。若乃外炫持相内无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归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诫之 [补注]发慧断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慧双修矣 二明无对治。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不能对治烦恼。而懈怠安眠。此则不耻愚迷。名无惭人也 二示对治法(二)。初正明胜法。二劝修胜法。初正明胜法。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惭耻二字。依经论合释。涅槃云。惭者内自羞耻。瑜伽云。内生羞耻为惭。当知。既怀惭耻则策勤三业不暇宁居。而能三学是修速阶贤圣故此云戒定庄严为第一也。而能制御非法。如钩制象 [补注]戒定三学。皆以庄严法身。唯有惭耻。方能习学。故云第一 二劝修胜法(二)。初正示劝修。二有无得失。初正示劝修(二)。初劝其常修。二远离致损。初劝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是胜庄严。故劝常修 二远离致损。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若离惭耻则不能持戒。戒不净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发。三者俱无。则世间出世间功德。从何生耶。故失功德耳 二有无得失。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涅槃云。愧者发露向人。瑜伽云。外生羞耻为愧。涅槃又谓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即与飞禽走兽。无相异也 [补注]愧具上羞耻。盖以一字当二义也 三对治修习灭烦恼功德(三)。初对治嗔恚烦恼。二对治贡高烦恼。三对治谄曲烦恼。初对治嗔恚烦恼(三)。初示堪忍道。二校量最胜。三约能不能。初示堪忍道(二)。初堪忍则三业清净。二不忍则妨失道德。初堪忍则三业清净。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论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支解无嗔。身意净也。勿出恶言。口业净也。然此一唱经。若例金刚论。则十八住中第十三忍苦住。当信行地也。起信亦云。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彼疏释云。三贤菩萨与二乘同故。本论云。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则知此经化身所说。摄地前菩萨。梵网报身所演。摄地上圣人。故华严疏云。梵网即舍那坐千叶华。摄离垢地戒波罗蜜耳。昔人以遗教。是藏通菩萨同禀者。颇协马鸣奥义。若谓梵网是别圆菩萨自禀者。似违清凉深文矣 [补注]无嗔似专属意。而云身意净者。任其支解而手足不为扞御。即是身净 二不忍则妨失道德。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纵嗔者。则自妨己道。失化利他 二校量最胜。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谓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三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 [补注]云何戒行不及能忍。良由戒高者轻世。苦己者嗔他。忍则冤亲等观。苦乐无寄。故施戒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 三约能不能劝诫(二)。初举能忍兴劝。二约不能伸诫。初举能忍兴劝。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犯而不校世称君子。是故行三种忍。悉名大人 [补注]三忍有二。一苦行忍。二生忍。三第一义忍。今且据二忍也。又一耐怨害忍。二安受忍。三观察忍。今且据初忍也。有力大人者。凡夫以胜人为力。菩萨以让人为力。血气之力为小人。道德之力为大人也 二约不能伸诫(三)。初明不忍成愚。二示嗔恚过患。三对白衣校量。初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甘露是诸天长生之药。忍力既成则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恶骂喻饮甘露。不由彼辱宁显我忍。猪揩金山。喻意可识。苟不如是。则无证道智慧。名凡夫愚人 [补注]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剑形。剑则愈利。永嘉谓不因谤讪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是也 二示嗔恚过患(二)。初征释过患。二诫令防护。初征释过患。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破善者。华严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论云。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名闻者。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人不喜见。注曰。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 二诫令防护。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论云。护自善法如防火。护利他功德如防贼 三对白衣校量(二)。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对治法故不应起。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恕者。声类曰。以心度物也。既受著五欲复无白净对治之法。容可起嗔。出家反是不应嗔也 [补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嗔故。比丘志出三界。何可自同白衣。故云反是 二出家有对治法不应起(二)。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补注]有欲之人。欲顺则憍恣故起嗔。欲违则忿恨故起嗔。今无欲之人。而起嗔恚故不可也。况有法对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喻行道无欲。霹雳喻怀嗔恚。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霹雳。论云。示道分中不应有故 二对治贡高烦恼(二)。初正设对治。二较量不应。初正设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夫在家人。凭乎容仪以傲于物。所以冠冕严其首。剑佩饰其身。朱紫焕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积其财。尚须富而无骄。卑以自牧。我今跃出四民期臻圣果。毁其形坏其服。状非骄慢耳。摩头者。反手摩头。知无冠冕之严。舍饰好者。自身已舍剑佩之饰。坏色者。反顾坏服绝朱紫之华彩。执持应器者。应器亲持无僮仆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养命。无帑藏之积财。上五句明不应慢。自见如是。一句明智慧成就。常自观察故。后一句明慢起应治。憍慢设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故当灭之。非正色间色故名坏色。四分云。坏色青黑木兰也。应器谓钵也。应法之器故名应器。憍慢者。自举曰憍。陵他曰慢。俱舍云。慢对他心起。憍由染自法 二较量不应。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老子曰。柔弱者生刚强者死。故知憍慢非世俗所宜。降身行乞者。摩头等五悉是降身。举要而言指归行乞 [补注]举要者。未见行乞之人而有冠冕剑佩朱紫僮仆者也。故举一该四 三对治谄曲烦恼(二)。初举过设治。二诫谄劝直。初举过设治(二)。初举过患。二设对治。初举过患。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是故其言谄者其心必曲。道尚质直故与道相违 [补注]维摩经云。从初发心至坐道场。纯一直心。中间并无诸委曲相 二设对治。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守心质直则谄曲不起。楞严亦云。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二诫谄劝直(二)。初诫谄曲。二劝质直。初诫谄曲。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道务质直。以曲入道则无所诣 二劝质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正道名直。离边观中。舍事求理。悉名谄曲 [补注]即边而中尚非但中。况复遍执。即事而理尚非单理。况复著相。如是质直。岂仅仅诚实之谓耶 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究竟功德。

初无求功德(五) 初知觉障相。二知觉治相。三知觉因果习起相。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五知觉毕竟成就相。初知觉障相。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多欲烦恼障也。多求业障也。苦恼报障也 二知觉治相。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远离三种妄相也。无求故无业。无欲故无惑。无患故无苦 三知觉因果习起相。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直尔少欲已得必安。况因少欲必获圣果。谁闻此利而不修习。除彼不肖人盲瞑无智者 [补注]直但也。但只少欲无别功德。然已有心安之益矣。心安有二。一者少欲则心不贪求故安。二者少欲则心无忧怖故安 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无谄曲无惑也。不求人意无业也。诸根不牵无苦也。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 [补注]世之胁肩谄笑。婢膝奴颜以求人意者。思遂其富贵利达之欲故也。无欲于己则何求于人哉 五知觉毕竟成就相。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心坦然则法身显矣。无忧畏则般若发矣。触事有余则解脱成矣。三法具足名大涅槃。故论云。般若等三种功德。果成就故。又心坦然者。离谄诳也。无忧畏者。不他求也。触事有余者。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安。斯皆有余。故常无不足。既心无他想。则涅槃不求而自至矣 二知足功德(三)。初对治苦因果。二复说清净因果。三示现三种差别。初对治苦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论云。是中苦恼者。示现烦恼过从苦生故。远离他境界故 [补注]恼从苦生者。如盗心生于饥寒故 二复说清净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论云。成就对治法故。于自事中远离故 [补注]外贪求为他。内安乐为自 三示现三种差别(三)。初于二处受用差别。二于二事受用差别。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初于二处受用差别。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得卧平地且胜牢狱。所以安乐。既处金屋更羡瑶台。故不称意 [补注]谋臣安布衣以全躯。轮王希天位而堕地。可不惧乎 二于二事受用差别。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王戎牙筹每计其产。颜渊陋巷不改其乐。夫不知足者。恨珍宝之未多。嫌土田之未广。鄙栋宇之未丽。凡有施为心常不足。非贫而何。知足之人。虽服絺绤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藿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夏屋之安。夫何故然。知足故也。涅槃云。知足第一乐斯之谓欤 [补注]王戎晋人。位至三公。自执牙筹会计财产。不知足故也。夏屋大屋也。诗云。夏屋渠渠。是也 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欲牵者。爱色贪声莫知其止。既无自利何能愍他。知足者有二利。一不为五欲所牵是自利。二能愍他是利他。心既怜愍必当教诲。老子云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补注]知足者愍。正意谓此等愚人乃智人所怜。源师云。能愍他是利他。盖委曲发明耳 三远离功德(三)。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初治无我执著障。即三三昧也。寂静者。示法无我空故。无为者。无相空故。安药者。无取舍愿空故。离愦闹者。治我所障。五众乱起无次第故众即我所也。故下文云。当舍己众他众。由众故愦闹。独处闲居者。治彼二无相障。即修三三昧也。然忘怀去来者市朝亦江湖。眷情生死者山林犹桎梏。今诫初心宜求闲静。则观道易成耳。诸天敬重者。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为其首故。能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也。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居须弥山之顶欲界第二天也 [补注]无我执著障者。本无有我。以执著故而有我。是名为障。诸天敬如空生静坐事 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众即四人已上。己众谓自己弟子及同学也。他众可知。舍之则是离我我所。不复集生故。空闲独处者。方便慧成就。如法而住也。思灭苦本者。善择智成就。远离起因也。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补注]众有二义。事则自他徒众是也。理则五蕴为己众。一切烦恼为他众。迷执五蕴集诸烦恼。沉沦生死。故当远离也 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二)。初自他心境相恼。二复示无出离相。初自他心境相恼。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自他众是能恼境。受众恼者。即所恼心。心既受恼则诸见集生。生已自害。故次以大树况之。大树喻己心。众鸟喻自他众。枯折喻诸见集生 [补注]利他名为菩萨。独善号曰声闻。云何乐众乃云受恼。答子舆氏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解云。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若好为人师所以成患。则彼之患生于好。今之患生于乐也。不然自利利他作一株大树。与天下人歇阴凉去。是名大利何患之有 二复示无出离相。

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缚著没苦烦恼业染生也。老象喻缚著。溺泥喻众苦。象故身重缚著厚也。老故溺泥观智微也。所以溺众苦泥不能自出 [补注]世间缚著者。独处是出世法。乐众是世间法 四不疲倦功德(二)。初就法门明不退。二约喻显精怠。初就法门明不退。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既无疲倦。则于一切法行。善能趋入。岂同外道无益苦行乎 [补注]抒水还珠。刺股取印。辍席成道。世出世间何有难事。岂同外道者。明今是勤修正道故 二约喻显精怠(二)。初精进比水长流。二懈怠况火数息。初精进比水长流。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以成就不退转故。劝修习长养。由精进匪间。如水不绝则穿石也二懈怠况火数息。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懈废谓不精进。念处退失不成就心慧故。火者圣道如火。能烧惑薪。暖顶以前皆名未热。已热而息火尚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此说懈怠过也。华严颂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彼疏约三慧以辩懈怠。约闻则听习数息明解不生。约思则决择数息真智不生。约修则定慧数息圣道不生。禅宗六祖共传斯喻。愿诸学者铭心书绅 [补注]精进二义。事则念念勤修。理则念念空寂。故云一念不生是真精进 五不忘念功德(三)。初明不忘。二辩劝修。三示得失。初明不忘(二)。初明行中最胜。二明能遮重怨。初明行中最胜。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略举三行。求者闻法行。善知识通三种。一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外护善知识。今谓求教授也。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护者内善思惟行。如闻而思守护不失也。助者如法修行。行谓如思而修。即是以行助解求善助也。不忘念者。结为最胜。不忘正念于三行中为首为胜。故云无如不忘念。上之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由不忘念也。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以不忘念则既仰且完而复清净也。故涅槃云。四法是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今合初二故三也 [补注]知识护助有二。一者知识是师。护助是友。不忘念者。方能承受师友教诲。忘念之人。明师良友日临之无益也。二者知识是一心。护助是三慧。不忘念则一心了然三慧具足 二明能遮重怨。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以常念正道故则烦恼怨贼。不能入心害三种善根也 [补注]三善根即三慧二辩劝修。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