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劝发菩萨心文》
发心,有真正的发心,自亦有虚伪的发心。虚伪发心,就是心愿发得不真。《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由此可知:在因地中发心,必须发得真切,不可稍存虚伪歪曲的心意,假定以虚伪歪曲之意而发心的话,那你将来不会得到良好结果的。
什么是虚伪的发心?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生存在这世间,不论是谁,多少总不免有点过失,甚至有些罪恶。现生尚且如此,过去生中更不能否认没有造过种种罪业,只是我们现在不复记忆而已。罪与过既是人所不免,现在想要走上菩提大道,对于过去以及今生所有的罪过,就得加以痛切的忏悔。假定能不如法将身心所造的罪过予以忏悔,那你纵然发心,但很容易招致业障现前,不能如法的走上菩提大道。因此,凡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必须忏悔业障。即或是个初发心归依三宝的人,在举行归依礼时,亦有忏悔业障一法,如所念的“往昔所造诸恶业”等四句忏悔文,或“弟子某某,从于无始,以至今生”等的长篇忏悔文。当知我人身心,若不忏悔清净,很难接受佛法的熏陶。举明显的例说:如以一块白布,拿去染成黄色和蓝色;而这白布,设若是白净而无瑕疵的,自然可以染成黄色或着蓝色;设若上面有了黑色的斑点,你如拿了去染,必须在未染前,先洗去这块斑点,使白色恢复本有的白净,然后再拿去染,才能染成纯净的黄色或蓝色。不然的话,纵然染成其他的颜色,但那黑色的斑点仍然存在。如果以这块布去做衣服或作其他用途,无论怎样,总是有失美观的。白布上的斑点譬喻我人身心中的罪过,现在我人要将身心沐浴在佛法中加以熏染,使成为清净的身心,首先就得将过去以及今生所造的罪恶或过失加以忏悔。这是进入佛法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唯一步骤。假如我们入于佛门,不能将身心所有的罪恶与过失在三宝前发露忏悔,那你就很难得到佛法的实益,而你所谓发菩提心,也就不免成了问题。
罪与过,通常总是联在一起讲的,如一般人口中说的罪过。但实际上,罪与过是稍有差别的:罪约有心而造说的,即凡造成的罪恶,都是经过有心的安排。例如想去偷盗别人的财物,或去杀害痛恨的仇人,是必经过种种筹划,再加行动上的表现,然后才造成一种罪恶,而这所造的罪恶,其罪比较重的。过约无心而成说的,即过失往往在无意中造成,根本没有经过什么筹划。这种无心构成的过失,较之有心所造的罪恶,其过失当然是轻微一些了。因为佛法说到犯罪造恶,是侧重在动机上讲的。假如是有心的,本着不良的动机去做,那就根本没有宽恕的余地;假如是无心的,没有经过一种坏的意念,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某种过失,虽说亦是一种错误,但却可以原谅。这就是罪与过两字的简单区别。
我们即承认自己身心上有罪过,就应该忏悔而加以消除。假如有罪而不求“忏悔”,有过而不去“除灭”,那就必然形成“内浊外清,始勤终怠”的现象。内浊,是示内心混浊而不澄清的意思;外清,是示外表矫揉的造作而很正经的样子。在这末法时代的今日,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某些人,满肚子的奸刁阴险、贪嗔烦恼,可是在外表上,却表现得恰到好处,那一派君子的风度,使你感到他确是不凡。殊不知这正是内浊外清的流露,而一般人为他这种矫饰的外表之所欺骗而已。俗说:“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正是这一写照。
以修学佛法者说:如内心贪求无厌,或施设种种心计对付他人,而在外表上,却又表现得似乎很修行的样子,这同样是属于内浊外清的伪装。这种现象的形成,病在不肯把自己的罪恶与过失好好的加以忏除,不但不忏罪除过,而且在修学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是很精勤的,但结果终于非常的懈怠。这是一般人所犯的通病,就是有始无终,不管最初是怎样的精进,然而时间一久,那懒惰懈怠的习性,就又发作起来。如很多学佛的人,在其最初学佛或初归戒时,道念是很好的;等到日子一久,道心就逐渐衰退,有的甚至索性不修行了。古德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这真是发人深省的一句名言。的确,发心学佛的人,苟能从始至终,如初发心时的努力,时刻不离正念,时刻提起道念,那就成佛有余了。现在学佛的人这样的多,为什么不能成佛?念佛的人又是那样的多,为什么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推究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勤而终怠,不能始终如一是贯彻下去。
这么一来,有很多学佛的人,虽然说是存“有好心”,并且很想做点好事,如救济贫穷,怜恤孤儿,赠医施药,修桥铺路,以及做种种有益人群的事,我们不能说这不好。但当他们进行这些事时,却存有一种博得名誉的欲望在内,甚至还进一步的希望藉此行善的名义,而图谋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这样的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是算不得清净的。以不清净的心,做世间慈善事,看起来是不错的,实质是不可说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仍在有罪不忏,有过不除。
以上说的存好心、做好事而为名利之所夹杂,那还仅是内心的动念,没有通过身口而表现到实际的行动上,自亦未能完成善事的功德。现在说的“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是约已经通过身口而完成善法功德说。当知此中所说的善法,包括五戒、十善、四禅、四空、四无量心等。这些善法,如果不被罪业之所染污,那这一切善法功德,就都成为无漏,也就成为成佛的资粮。然而,可惜的是,虽修习了种种善法,但因过去与现生的罪过没有忏除,再加以贪嗔等的烦恼未断,致使一切所修的善法,为诸烦恼及罪业之所染污,都成为有漏的,不得成为无漏清净。有些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为自己这样地用功修行,为什么还这样的心地不净?殊不知这是受到惑业的染污。
有漏善与无漏善的差别何在?不清净的,为烦恼罪业之所染污的,是有漏善;清净的,不为烦恼罪业之所染污的,是无漏善。学佛的人,无可否认的,多少都有修些功德善法,其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得解脱,病在所作的一切功德善法,为诸烦恼及诸罪业之所染污。假定不是这个原因,缘此所修功德善法,自然可得了生脱死。
一个学佛的人,假定以虚伪不实的心发菩提心,立菩提心愿,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诚恳,且还含有谄曲假冒的成份在内。“如是发心”,自然“名之为伪”。以此发心而想完成最高无上的大菩提果,当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想发心则已,如果想要发心,就得发真切的心;并将自己所有的罪恶过失,用一番功夫加以忏除。(信息来源:摘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