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出家的真正意义

发布时间:2019-10-06 09:29:24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当今时代,一提到出家,许多人都抱着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出家及出家的种类,然后从出家的真实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期让大家对出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引言

当今社会,许多人不懂佛法,却妄谈佛法。他们仅仅通过从书本上获得的片面知识和电影电视商业化等的介绍,就主观的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出家是逃避;常常把一个人的出家,认为是受到重大打击或挫折,如失恋、事业失败、生活贫困、作恶多端等等,然后遁入空门,面对清灯黄卷而了此余生。很多僧人也不知出家何所作为,不知精进修行,不问解脱轮回,不行慈悲济世,因此必须了解出家的真实意义。

一、何谓出家

\

;出家是梵文;波吠尔野(Pravrajv?)的音译,也可译做;林居者,指离开世俗生活、修沙门净行,原为印度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教兴起后也沿用这种制度。《增一阿含经》说:;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释迦牟尼佛初出家时,曾发四个弘愿: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由此可见,出家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大众,佛教强调凡是脱离家庭到寺院当僧尼者,都应以此四愿为己任。从出家的性质划分,有三种:

1、身心俱出家:身体住于山林寺院,是身出家;心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不计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身心一致,安心乐道,便是身心俱出家。这是出家的正轨,也是出家的本分。

2、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体住于山林寺院,但他们的内心与外表不一致,渴想着五欲享乐,这是为了生活而出家,乃至为了社会的声望与地位而出家。这是佛所呵斥的,却又是末法时代常见的一种。

3、心出家身不出家:这是圣位菩萨,他们身体不住于山林寺院,但心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不计名利的得失。不过,这绝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也不是出家的通轨,不能成为出家生活的方式。

本文所说的出家,指的是第一种身心俱出家。

二、出家的真实意义

所谓的;家,大智慧者认为是束缚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执为快乐享乐的处所。《涅槃经》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出家最浅显明白的意义,就是舍离俗家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但这不过是出世俗家,由此而引申胜义,是出烦恼家、出五蕴家、出三界家,才是真正出家。这说明出家的真正意义就是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诸佛也都因出家而成就佛道。《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所以出家非是消极,无所事事,而是肩负着脱离轮回、自度度他的神圣使命。

1、出家是对人生的积极面对

出家是离开家庭束缚。当年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太子时,看到人生的老病死苦,毅然舍去王位,出家修道,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简单的;看破红尘,它是伟大的行为,因此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出生死轮回之家,要具备大福报和大悲智,是发扬人性至高至善的第一步,用慈悲喜舍的步伐,登上菩提山的高峰。

出家是出虚妄;枷入真实之;家,是脱离苦海的开始,跳出名利私欲的;枷锁,追寻人生的真谛。出家是对人生的超越,让自己再向前迈进一步,解决人生的老、病、死苦,消除人生的迷惑,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对人生的积极面对。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生死烦恼家、出邪知邪见家、出自私自利家,以此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理大众、利益有情,这才是出家的真实意义所在。有一幅对联云:;出离烦恼家,证入菩提门,难怪当年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写到:;天下丛林饭似山,钵到盂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

在凡尘当中,往往有许多人一遇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就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想出家之类的话,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好多人错误地把寺院当作避难所,以为进了寺院就能清净解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最后只会觉得心中烦恼越来越多了。其实心净则处处净,心安则处处安!知见不正心怎能净,德行不够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即使出家了,心里也不能清净,那只是身出家心未出家。俗话说:;有场无道瞎胡闹,忙来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误众生,造啥业来受啥报。出家是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证悟佛陀的永恒真理。

2、出家是大孝

出家是世出世间的大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非世人想象的那样——出家人无情无意,甚至误解为出家就是与六亲眷属断绝关系,是不孝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思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用觉悟的心去生活,如果和生活脱钩脱节,那就是佛呆子。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执著,不要执著情感的妄念,而不是叫你断掉父母恩、断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华到大慈大悲,如果断掉一切,那就是断灭法,法都没了还出什么家学什么佛,修行也就没有用,像枯木一样毫无意义。

佛陀教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以自己的解脱而报答父母恩。佛陀成道之后,还回去孝养父亲、姨母。父王生病而开示佛法,父王死后又亲身为他扶棺,佛陀这种做法能说不孝吗?再看看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风雨无阻历时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已经亡故的父母,能说出家人不孝吗?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假使不孝父母,;人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佛陀要出家人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彼普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就连小小的昆虫蚂蚁都关爱,又如何不孝养自己的父母?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来报答养育之恩,若父母生活困难,戒律也允许出家人供养父母,甚至接到寺庙或附近居住。我们多劫的轮回,也就有了无数的父母,在有生之年出家,精进修习善法,度化有缘的众生(包括父母),通过生活形态的转变,为修行带来突破与助缘,达到身心的解脱,然后才能救度今生以及多劫的父母,故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所以说,出家是对父母的最敬,最敬父母无非于出家。小孝孝于家庭,大孝孝于天下。

出家不是为了贪图的享受,以为吃着十方供养、自由随便,看看经书、打打坐就是修行。出家是先使自己超脱三界,再用证悟的智慧去服务众生,让众生真实受益,从迷信走向觉悟。众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用佛法来照顾,用修行来照顾,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给父母、众生,俗话说:;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因此,出家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佛道,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逃避现实,不躲避灾难,更不是离家出走,出家是有情并非无情,道似无情胜有情!

三、出家的现实意义

1、出家对自己的意义

依戒修行,因戒生定,由定开启自己本有的智慧,最终获得彻底解脱。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若自己能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娑婆世界当下即是人间净土,无处不自在,无处不快乐。剃度出家,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别人快乐自己就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就幸福,发菩提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就会是一个没有很多烦恼的人,即使烦恼不由自主的生起,也能很快调整的心态,回淡定与自在。佛法给予我们第二次生命,就必须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对待一切人!

2、出家对佛教的意义

佛法赖僧弘传,多一个剃度出家的人,就多一份弘扬佛法的力量,佛教的兴盛也就多一份希望。要想佛法常住世间,只有僧宝才能荷担此重任,佛法的弘传与延续全靠僧宝的力量。《赞僧功德经》如是强调出家众能住持三宝命脉,延续佛陀智慧灯明的不共功德,经云:;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⑺纵观印、藏、汉三地佛法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可知佛陀正法赖僧弘扬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现代人对佛教很难接受,最大的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这一方面与大家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弘扬力度的不够。长期以来,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民众在接受教育期间,无法从教科书上获得正面的了解。仅有的一点介绍,也是从唯物论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大多停留在错误的片面认识上。因此,振兴佛教任重而道远,佛教需要更多的出家人。

3、出家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失衡。积极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盲目的极端。佛法是心法,佛教是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现代社会提倡和谐,这契合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不讲对立而讲圆融,人人皆可学习佛法,倘若世人都能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世界将无纷争,人与人和睦相处。

出家人要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若能真正说佛所言、行佛所行,必能带动更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出家人以利生为事业,净化社会、改善人心,这是出家人的责任,能够以慈悲心辅政治之不足、助教育之不及,使人心潜移默化的改恶向善,这样世界上就没有了争夺。如果众生都真正出家了,那么这个污浊恶世也就成了清净佛土,每一个人都是莲花化生,再没有杀人流血的事件,所以说剃度出家乃真正利益社会,人生才过得有意义。

结语

出家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追求自在、洒脱,真诚的生活。选择意味着自愿,没有任何的强迫。出家通过团体的生活,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大众,在大众的生活中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解脱;同时,又通过团体的辐射力,将生命的智慧传达给世人,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人间就会是一片祥和的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