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我们都被这八种风吹得晕头转向
说到人生的学问修养,在行为哲学上的“不动心”,让我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笑话,就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苏东坡喜欢参禅学佛,也经常作嬉笑怒骂的文学作品。他在参禅的工夫上,自认已经做到不动心的境界。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派人把诗送到金山寺给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佛印看了,在他的原诗上批了“放屁”两个字,退了回去。苏东坡一看,马上亲自过江来看佛印,问有什么不对。佛印就笑说:不是“八风吹不动”吗?为什么“一屁过江来”呢?事实上,这一则笑话是后人编的。这些句子绝对不像苏东坡的文笔,不过,倒蛮有道理的。
那么,什么叫八风呢?那是佛学的名词,所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便是人世间八大现象的外境之风。什么是“利”?包括了功名富贵、升官发财,一切事业成就,万事如意都叫利;相反一面,便是“衰”,一切倒霉。“誉”,是包括了一切的好名声,万事顺遂,人人称赞;相反的,便是毁,遭遇别人的攻击。
“称”和“讥”,本来和毁誉差不多,但有差别,毁誉的范围大,称讥的成分小而浅。“苦”与“乐”是相对的两面,人生随时随地被苦痛和快乐所左右。一个人如果修养到对世间的八风都无动于衷,那是多么的困难!当然,心里麻木和白痴不在此例。
《维摩诘经》上说:“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大攀缘是三界,我们普通在欲界中攀缘,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学来这里,他在为佛教做事业,做得很痛苦,又没有帮手。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怕人家笑。我说学佛的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吹不动,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时候也不要人赞叹,直道而行。这就是在欲界攀缘,好名、好胜、好强。贪图清净是在色界攀缘。连清净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无色界去了,还是在三界中攀缘。攀缘心不断,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瑜伽师地论》有言:“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佛在欲界中说法,告诉我们,这欲界世间都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渗漏,有漏当中则是先说解脱;也就是说,方法、方便改变了。佛所说的先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空,解脱了世间欲界,解脱后要去修定。光求解脱不修定,他生来世果报是外道,或者是哲学家,思想家,诗人,艺术家。这类人思想学问高,很多人是文学好,像苏东坡的境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看起来非常解脱,但没有真工夫,所以才有“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趣事。这就是虽有解脱,但没修定,不得定没有用,只是理解上的解脱,见解对了,定境没有,不能“心一境性”。佛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是因为环境不同,对象不同。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便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是一个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们开始来修,也就是先悟到这个理再来修。先是心意识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仍是方便方法,是一条过河的船而已。过了河,这个船要丢,但是如果还没有过河,这个船不能先丢。“方便究竟作意”,是说修行起心动念是作意修,不是不作意。
譬如念佛净土法门,为何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呢?就是作意修,把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也就是唯识学讲的“转识”。作意成就了,世间烦恼就能断,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境界,是根本定,不是方便定。例如《八识规矩颂》中“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从第六意识开始修作意,把染污转为净。
当一个人烦恼妄想太多、痛苦太大时,佛啊!求你老人家加持我吧!一声佛号提起,身口意三业专一,一念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力量,集中到一点,这是个精神科学,像一个磁场一样,那个大的磁电一下来,像地心吸力一样,所有东西都吸过来了。因此有环境因素,你在家里也好,或在禅堂上座大声念佛,你就进入一片清净光明的净土。
当你开口念佛的时候,身口意合一--眼睛不看外面,回转来意念观自己内在;耳朵不听外面的声音,只听自己念佛的发音,每个字从内在发出来;鼻子安那般那不管了,念佛就是一呼一吸,气归一了嘛;舌头在弹动念佛,身体端坐,寂然不动,“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当念佛时身口意三业合一,眼睛一闭,心念反观内照,心光照耀,当前只有一片光明,黑也就是黑光,白色就是白光,黄色黄光,青色青光,红色红光,光也一概不管。这样念佛下去,你自己会进入一片光明清净中,有无比的感应。这是音声瑜珈,配上身瑜珈,再配上意的瑜珈。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如果理论上知道清净,那是理论,只是知见上的解脱,没有功夫上的解脱,没有得定就不是真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出家在家,口口谈空,步步行有。虽都讲空,脾气一来,心念就动,这是个什么空啊?一碰到境界,即不能解脱又空不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没有定境界,所以没有用。佛说法就有这些种种的方便,不过重点还是要你修定。
修定不修则已,一修定要做到八风吹不动、排山倒海也不能移的境界;至于般若智慧,不论人在何时何地,不论身处何种状况,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当下一个觉照,明明了了,不为事惑,不为物迷,自自然然把握得住自己,这便是慧力有效的表现。只要戒定慧这三无漏学之力培养足够,即是悟道成佛之时。
佛说的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统统扫空了以后,虚空没有动过,物理世界不动,因为物理世界本空。心理的觉性平等也本空,你那个知觉之性,并不是物质的虚空。一般学佛学道的人搞错了,看眼前的虚空,认为这样愣住已经空了。你看的是物质世界的虚空,这个虚空里面还有东西,你自性的虚空同这个现象一样,也是空的,但这是两样空,不是一样。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虚空当成自性空,佛交代得清清楚楚,我们也一定要搞清楚。但是自性空也好,物质空也好,本来就是平等不动。
——整理自《孟子与公孙丑》《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我说参同契》《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人那么不聪明,非常可怜,为什么为短时间的毁誉而烦恼呢?一旦被这个骗住,你就不能做事了,你已经把自己套上一个绳子吊起来了。所以毁誉这个东西啊,是最可怕的。孟子也讲过“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求全之毁”,批评人家很刻薄,批评别人容易,而且都拿圣贤的标准来批评人家。人做得再好,还是有人骂,而且骂得更难听。我的学生中有个人,几十年没有批评任何一个人,所以我很佩服这个学生。人是爱批评他人的,这个菩萨好不好?好呀,就是衣服塑得不对,这是“求全之毁”。
“不虞之誉”,有些人特别恭维人,加油加酱地恭维,好啊,好得不得了!恭维太过了,有时候恭维人是靠不住的,其实他没有那么好,想不到的荣耀都到他身上了。所以人生要看通是很难的。
在佛学里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就叫做“八风”,实际上都在毁誉之中。利就是有利于我,衰就是倒霉。毁誉是广义的,称讥是狭义,扩大了就是毁誉了。所以你看这四个字,用起来是一个,为什么分开来四个呢?因为称讥的范围小一点,你我之间;毁誉是全面性的,社会之间或者历史之间。苦乐,不是苦就是乐。这叫八风。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