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持念佛经

发布时间:2019-10-11 09:21:49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趣入佛道的道路有很多,只是根据每个人的志趣根性而定,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法门。但有一个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诚和恭敬,这两桩事情,就是未来有无量诸佛出现于世间,都是不会改变的。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想要快速消除业障,快速证得无生法忍,如果不在诚和恭敬上面下功夫,就如同树木没有根而要茂盛、鸟儿没有翅膀而要飞翔,这如何能够达到呢?  世间的人读书,绝大多数都没有敬畏。早上起来不洗脸漱口,上厕所不洗手,或者将书随便仍床上,或者干脆把书当作枕头,晚上睡觉躺着看书,睡着了就把书和杂乱的衣服放一起,就算是在书桌上读书,读了后也同其他杂物放一起。如此把装载着圣贤人宝贵的语言书,当成破的旧纸一样,一点也不介意,一点没有尊敬的意思。对于我们学佛,念佛法门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最广最大的法门,但是必须要非常恳切和至诚,才能感应道交,那么当生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懒惰懈怠,一点诚心恭敬都没有,固然可以种一点未来的善根因缘,但是亵渎轻慢的罪过,那也是不堪设想的。  佛经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是如来的法身舍利,应该把佛经当作是真佛一样看待,不可以仅仅看成是纸和墨汁如此简单,面对佛经佛菩萨象的时候,要如同忠臣奉事圣主、孝子阅读父母留下的遗属一样的恭敬至诚,如果能这样去做,那么没有什么业障不能消掉,没有什么福慧不能具足。  现在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学佛,然而都是草率的读读、了解一下意思,以作为口头的功夫,用来博得是佛学通家的名称而已,而对于既恭敬至诚有依教修持的人,那确实太难得可贵了。我常说,如果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去求得。有一分的恭敬,那么就能消一分的罪业,增加一分的福慧;有十分的恭敬,则能消除十分的罪业,增加十分的福慧,如果没有恭敬而且还亵渎轻慢,那么罪业也与日俱增,福慧与日俱减,不是太可悲了吗!  礼佛诵经持咒念佛,如此种种的修行,都应当以真诚和恭敬为主,如果真诚恭敬到了极点,纵然佛经里面开示的功德不能在凡夫地得到圆满,但那得到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如果没有真诚和恭敬,那就和唱戏没有两样,而里面的苦乐悲欢都只是虚假的,并不是真的从里面出来的。纵然有些功德,那也不过是人天道的愚痴福报而已,而且因为这个愚痴的福报,还会因此而造业,那么将来的苦果,怎么能够了断。  说到真诚和恭敬,这世人都知道,而这里面的道理

\

却世人大多迷惑。某人如果罪业深重,企图要消除罪业而报答佛恩,每每寻求古大德修行的典范,因此而知道真诚和恭敬,确实就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最妙的秘诀,所以要常常对有缘的人谆谆告诉他们。  对于阅读佛经,如果打算当法师,为众生宣扬佛理,应当先阅读佛经原文,其次看佛经的注解和疏,如果精神不充足而且见解过人,难道不徒劳心力、虚度岁月吗!  如果打算亲身得到佛法实际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清凈身口意三业。或者先端端正正的坐一会,凝定身心,然后拜佛再朗诵、或者默念、或者拜佛后端正坐一会,然后翻开经典诵经。必须端正自己身体坐着,好像面对着圣人,亲耳聆听圣人教诲一般,不敢萌发一念的懈怠,不敢起一念的分别,从头到尾,一直阅读下去,不去管经文的语言和意思,全部不要理会,象这样阅读佛经,根性利的人是能够证悟二空的理、证得诸法实相,即使是根性迟钝的人也能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大师曾经说,但看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就是指的要这样去读经,所以名为“但”,能这样去看大乘佛经,都能明心见性,岂独有金刚经能如此。  如果读经时一边读一边去分别,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什么意思,这些全是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么能和佛的意思吻合、和经的义旨圆通,这样能消除业障、福慧增长吗?如果知道恭敬,犹能种少许善根,倘若全都像老学究一样读儒书,那么亵渎轻慢的罪,就很大,因为善因而召感恶果,就是这样的人啊。  古时候的学佛人注重听经,因为这样心不容易起分别,如有一个人出声诵经,另一个人在旁边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清清楚楚,他的心很专注,不敢去攀外界的一切色声缘,如果稍微放松自己,便会被打断,文义就不能贯通了。诵经的人有佛经文字看,不用太摄心,也可以把经文念得清清楚楚,听的人以声音为依托,如果一旦放松自己,听的状态就割裂了。如果能够这样听经,那么和用至诚恭敬心读经的人的功德相同,如果诵经的人恭敬程度稍微低了,那么就不能和听经的人的功德相比。  现在的人把佛经当成是旧纸一般,经案上杂

\

物和经书乱放一起,而且手不洗凈,口不刷凈,身体或者摇摆不定,或者脚翘起,甚至于打屁抠脚,一切都肆无忌惮,本来是打算读经灭罪增福,那就只有消灭佛法的魔王赞叹证明,说这人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的妙道,真正修行的佛弟子看到了,只有黯然伤神、潸焉出涕,只叹魔王眷属横行,无可奈何啊。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难道用分别心能够得到吗!有位古大德书写法华经,一心专注,以致于念极情忘,天黑了,依然还在写,侍者进来提醒他说天已经黑了,怎么还写,随即大德伸手就看不到手掌了。像这样的阅读诵经,和参禅和看话头、持咒念佛同是一种专心致志,以致于用功世间一长,自然有豁然贯通的利益啊。明朝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的时候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如此久而久之,他大彻大悟了,随口说的都妙契禅机。虽然不识字不会写,时间长了也同样会识字了,时间更长些手笔纵横,居然成了一大写家。这些诸多的利益,都是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得来,读经也应当以此为方法。  读经时,断断不可以起分别,自然会把妄念压住,天真发现,如果打算研究义理或者翻阅注解和疏,应该另外找个时间,也只是事相上研究,在研究时,虽然不如读经时那么严肃,也不能全无恭敬,不过比读经时稍微舒泰些,如果业障未能消除智慧未能显现,应当以读经为主,研究当简约带过,否则成年累月,只是事相上研究,纵然研究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也只是口头功夫,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生死大事,没有多大关系。腊月三十日到来的时候,决定一点也用不着。  如果能够像上面说的那样阅经,当然必定业障消除智慧现前,三种情见都会慢慢消失,如果不这样读经,不但三种情见不会消去,还有可能因为宿世业力,引起邪见,拔无因果,以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出现,像火一样炽然起来。以为大乘的修行人,一切没有障碍,遂引用六祖大师的心平何劳持戒之类的语言,但是殊不知戒都破了,不知不破戒才是真正修持啊,如此修行难以得到真正的法啊。  所以诸佛世尊诸祖师大德,都主张凈土法门,以承佛的大慈悲愿力,制服自己的业力。所以应当以念佛为主要,读经为辅助,像法华经、愣严经、华严经、涅盘经、金刚经、圆觉经,或者是专读一部经,或者六部经每部依次读,都是可以的,但是读经的方法,断断不可不依照我说的去做而自己茍且从事,致使不思思议的利益,由肆无忌惮、分别妄情而失去了啊,难道不悲哀!  如来灭度后,所存在的就是佛经和佛像了,如果把土木金彩等象看成真佛,那么就是消业障破烦恼,证得三昧而出离生死,如果就当成是土木金彩,那也就是土木金彩而已,而且土木金彩,亵渎它们是没有过错的,如果亵渎以土木金彩做的佛象,则罪过弥天啊。  读诵佛经,应该当成是佛陀为我亲自说一样,不敢萌生丝毫怠慢的心,能这样去做,我说这个人必定能够往生高居九品,大彻大悟一真法界,否则只是游戏法门,而利益也只是知见丰富,能说会道,一点不得真实受用,只是道听途说很能得。古代的人在对待三宝都是真诚恭敬,不只是口上功夫,现在的人就连口都不谈一个屈字,何况去真实行。
  原文: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也.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象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某某)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决。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凈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凈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茍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象。若以土木金彩等象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象,则其过弥天矣。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