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
《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
曹炳建
内容提要 本文对《西游记》实际所涉及的佛教经目44种进行考证,认定其中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基本相同者计11种,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计10种,查无所据者4 种。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如鲁迅所说“尤未学佛”,《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亦并非完全“荒唐无稽”.然作者亦不是虔诚佛教徒,其创作《西游记》亦并非有意宣传佛教。
关键词 《西游记》;佛教;经目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西游记》“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惜乎鲁迅对《西游记》所见佛教经目如何“荒唐无稽”未能深加考究,后世之学者则限于鲁迅之言,大多人云亦云。实际上,弄清楚《西游记》中的佛教经目的真伪虚实,不仅对认识作品的宗教思想,甚至对认识整部作品的主旨,亦将有一定帮助。
一
《西游记》第98回有两次比较集中地罗列佛教经目:一是阿傩、迦叶引导唐僧所观看经柜上之经目;二是唐僧实际所取之经目。二者除了卷数的差别外,余仅《大光明经》和《金光明品经》之名称不同,但实为同部经书可知。查这些经目,几乎全部可以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四十七《双树幻钞》卷中所记载的《大藏经》目录相映证。兹对比罗列如下表:
西游记 少室山房笔丛
《涅盘经》七百四十八卷,取四百卷 四千八百卷,四十卷在唐
《菩萨经》一千二十一卷,取三百六十卷 二千一百卷,三十六卷在唐
《虚空藏经》四百卷, 取二十卷 四百卷,二卷在唐
《首楞严经》一百一十卷,取三十卷 一百一十卷,十卷在唐
《恩意经大集》五十卷,取四十卷 五十卷,四卷在唐
《决定经》一百四十卷,取四十卷 一百四十卷,四卷在唐
《宝藏经》四十五卷,取二十卷 一百四十卷,二卷在唐
《华严经》五百卷,取八十一卷 二万三千卷,八十一卷在唐
《礼真如经》九十卷,取三十卷 作《李真经》,九十卷,三卷在唐
《大般若经》九百一十六卷,取六百卷 一千六百卷,六卷在唐
《大光明经》三百卷(所取作《金光明品经》),取五十卷 作《金光明品经》,一千卷,十卷在唐
《未曾有经》一千一百一十卷,取五百五十卷 一千五百卷,五十卷在唐
《维摩经》一百七十卷,取三十卷 一百七十卷,三卷在唐
《三论别经》二百七十卷,取四十二卷 二百七十卷,十二卷在唐
《金刚经》一百卷,取一卷 一百卷,一卷在唐
《正法论经》一百二十卷,取二十卷 作《正法轮经》,一百二十卷,二卷在唐
《佛本行经》八百卷,取一百一十六卷 一千八百卷,六十卷在唐
《五龙经》三十二卷,取二十卷 三十二卷,二卷在唐
《菩萨戒经》一百一十六卷,取六十卷 一百一十六卷,十六卷在唐
《大集经》一百三十卷,取三十卷 一千二百卷,三卷在唐
《摩竭经》三百五十卷,取一百四十卷 三百五十卷,四十卷在唐
《法华经》一百卷,取十卷 一百卷,七卷在唐
《瑜伽经》一百卷,取三十卷 一百卷,三卷在唐
《宝常经》二百二十卷,取一百七十卷 一千卷,七十卷在唐
《西天论经》一百三十卷,取三十卷 三千三百卷,三卷在唐
《僧只经》一百五十七卷,取一百一十卷 五百七十卷,十卷在唐
《佛国杂经》一千九百五十卷,取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作《西天佛国杂经》,九千五百卷,三十卷在唐
《起信论经》一千卷,取五十卷 二千卷,五十卷在唐
《大智度经》一千八十卷,取九十卷 一百八十卷,十卷在唐
《宝威经》一干二百八十卷,取一百四十卷 作《宝藏经》,四千五百二十卷,一百四十卷在唐
《本阁经》八百五十卷,取五十六卷 八百五十卷,二十卷在唐
《正律文经》二百卷,取十卷 二千卷,十卷在唐
《大孔雀经》二百二十卷,取十四卷 作《因名论经》,二千二百卷,五十卷在唐
《维识论经》一百卷,取十卷 作《唯识论经》,一百卷,十卷在唐
《具舍论经》二百卷,取十卷 二千卷,十卷在唐
其实,对于上述资料,鲁迅并非未加注意。在《小说旧闻钞》中,他曾录清人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四《大藏总经目录辨》的有关文字:
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折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折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叹。
但鲁迅对杨文会的观点并不赞同。在《小说旧闻钞》中,他亦曾引证了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所录《大藏经》经目,并认为: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玄奘从西天持归经目与此同,惟《李真经》作《礼真如经》,《因名论经》作《大孔雀经》;又多增益在唐之一卷为十卷,共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合《开元释教录》之数而已。因疑明代原有此等荒唐经目,流行世间,即胡氏《笔丛》所钞,亦即《西游记》所本,初非《西游》广行之后,世俗始据以钞椠此目也。
可见,鲁迅不同意杨文会的说法,却也未深加考辨,仍然认定此等经目为“荒唐经目”.
由上表对比罗列可见,《西游记》所载经目和《少室山房笔丛》所载《大藏经》经目不仅顺序相同,而且绝大部分经目亦完全相同。查胡应麟生于1551年,卒于1602年;又《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六所载胡氏《双树幻钞引》末署“壬辰”字样,可见此《引》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而《双树幻钞》亦成书于此年可知。此年恰是吴承恩逝世约十周年,亦是百回本《西游记》世德堂本的刊刻之年。由此观之,则《西游记》所载经目并非来自《少室山房笔丛》可知。余下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如鲁迅所疑,“明代原有此等荒唐经目,流行世间”,而为《西游记》“所本”;二是如杨文会所言,因《西游记》之流行,“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或有可能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所本。
二
除上述第98回集中罗列的35部经目外,《西游记》在行文中曾提到的佛教经目共18种,按首次出现为序罗列如下:
《受生度亡经》(12回;第13回称《度亡经》,第35回称《受生经》)、《安邦天宝篆》(12回)、《劝修功卷》(12回)、《金刚经》(13回、25回)、《观音经》(13回、25回)、《法华经》(13回、21回、25回、81回;第67回称《法华》)、《弥陀经》(13回)、《孔雀经》(13回、25回、96回 ;第37回称《孔雀真经》;第67回称《孔雀》。当即为《大孔雀经》)、《紧箍经》(15回,第25回称《紧箍儿经》)、《心经》(19回等。按,此经作品中多次提到,名称各有不同,详考如后)、《起斋经》(20回,第47回称《启斋经》)、《楞严经》(25回,当即为《首楞严经》)、《梁皇水忏》(37回;第81回称《梁王忏》)、《华严》(96回,当即为《华严经》)、《揭斋经》(96回)、《佛本行经》(99回)、《宝常经》(99回)、《大藏真经》(98回、100回)。
以上18种经目,与前述经目相同或可视为相同者有《楞严经》、《华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宝常经》、《孔雀经》、《佛本行经》7种。另,《紧箍(儿)经》当即《紧箍咒》,明显系小说家言;《大藏真经》当是对唐僧所取经书的总称。故《西游记》实际所涉及到的佛教经目共计44种。
以上44种经目,经我们考证,可分为四类:
一、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其中见于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者计有:《涅盘经》、《首楞严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佛本行经》、《大集经》、《法华经》、《瑜伽经》、《弥陀经》、《心经》,共12种。
见于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者除与《宗教大辞典》相同者外,还有《虚空藏经》、《未曾有经》、《菩萨戒经》、《观音经》共4种。以上16种,笔者查阅有关典籍,均为释氏重要经典,所言不诬,兹不赘考。
另,《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十四着录《大智度经》。又《开元释教录》卷二上、卷十九上,均着录《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并注云:“亦(或)直云《宝藏经》。” 再,《大孔雀经》、《孔雀真经》与《孔雀经》虽然名称不同,但似可视为同一经典。《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十六均着录《孔雀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佛母大孔雀经》。《五灯会元》、《林间录》、《释氏稽古略》等都曾直称《孔雀经》。以上3种,亦可视为与佛教经目全同者。
二、与佛教经目基本相同者,计11种。
1、《菩萨经》。据《开元释教录》,有《阿差末菩萨经》、《月明菩萨经》、普广菩萨经》、《文殊师利菩萨经》、《宝日光明菩萨经》、《自在王菩萨经》、《须摩提菩萨经》、《观普贤菩萨经》等。《大正大藏经目录》有《菩萨本缘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起经》《观想佛母波罗蜜多菩萨经》等经目。其他典籍中更有不少以各个菩萨名称命名的菩萨类经目。
2、《决定经》。《开元释教录》有《菩萨决定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法乘义决定经》、《决定毗尼经》、《决定义经》等。
3、《大光明经》或《金光明品经》。《开元释教录》卷十六着录《佛入三昧以一毛放大光明经》一卷。《钦定续通志》卷一、《景定建康志》、《明宫史》卷五、《文渊阁书目》卷四、《天中记》卷十一等,均提及《金光明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金光明经》、《合部金光明经》等。
4、《正法论经》。《 开元释教录》卷五上有《一音显正法经》、卷十六有《一音演正法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大乘菩萨正法经》、《大集会正法经》等。
5、《摩竭经》。《开元释教录》多卷着录《三摩竭经》。《大正大藏经目录》亦有《三摩竭经》。《南无诸佛要集经》卷三十五有《南无三摩竭经》。
6、《佛国杂经》。《开元释教录》多卷着录《阿閦佛国经》,卷十八着录有《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阿閦佛国经》。《南无诸佛要集经》卷二有《南无阿閦佛国经》。
7、《起信论经》。《开元释教录》多卷着录《大乘起信论》。《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二、《林间录》卷下均直称《起信论》。《大正大藏经目录》有《大乘起信论》。《南无诸佛要集经》卷五亦有《南无起信论》。
8、《维识论经》。《开元释教录》多卷着录《唯识论》、《成唯识论》。《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卷九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五,均曾提到《唯识论》。故此《维识论经》当即为《唯识论》之误。
9、《具舍论经》。《开元释教录》着录《俱舍论偈》、《俱舍论本》、《阿毗达摩俱舍论》、《阿毗达磨俱舍论》等。《宋高僧传》卷十六、卷二十三、卷二十四、《法苑珠林》卷十一,均提到《俱舍论》。故此《具舍论经》当即为《俱舍论》之误。
10、《受生度亡经》、《受生经》、《度亡经》。《法苑珠林》卷八十二提及《受生经》、卷八十六提及《五道受生经》。
11、《梁皇水忏》与《梁王忏》。此二经虽名称不同,但似可视为同一经典。据《释氏稽古略》曰:“梁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
三、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计10种。
1、《恩意经大集》。据《释氏要览》卷中,以父母恩、众生恩、国主恩、三宝恩为“四恩”;又以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为“四恩”.查《西游记》第100回回末诗,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句,或作者据“四恩”说而造此佛经。
2、《礼真如经》。据《宗教大辞典》“真如”条曰:“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大乘起信论》把先天具有佛教全部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当做‘真如',’一心‘即是’真如‘,又名’如来藏‘、’如来法身‘.”则此经亦不可谓之无本。
3、《三论别经》。佛教称《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部佛经为“三论”.隋吉藏撰有《三论玄义》。中国佛教三论宗即因主要研习“三论”而得名。
4、《五龙经》。正统佛教典籍未见着录此经。据《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及《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九,均记宋人王则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反叛,“习《五龙》、《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宋曾巩《隆平集》卷二十、李攸《宋朝事实》卷十六亦记载,王则“所习妖书,有《五龙经》、《滴泪经》。”则此《五龙经》虽为伪经,然与佛教亦有一定关系。
5、《宝常经》。据《十方千五百佛名经》有“宝常佛”.《佛学大辞典》“宝手菩萨”条下注云:“又名宝常。”
6、《僧只经》。查《佛学大辞典》“僧只部”条曰:“摩诃僧只部之略,译言大众部。一在小乘二十部中。佛入灭之年,结集经典时,于窟外为之者。此窟内之结集名上座部,窟外之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部为小乘之根本部。一佛灭后百年顷,于优婆毱多下,自律藏上分五部,其中之一,有大众部。”故此《僧只经》,似可理解为与上座部对立的僧只部(即大众部)的经典。
7、《宝威经》。据《华严经》、《大宝积经》等,有“宝威力菩萨”、“宝威德菩萨”.《贤劫经》卷七云:“大力如来所生土地,城名宝威。”又云:贤力如来,“父名宝威”.又《佛名经》卷一、《南无诸佛要集经》卷七有“南无宝威德佛”.《五千五百佛名神咒》卷八、《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有“南无宝威如来”等。
8、《正律文经》。《佛学大辞典》“三藏”条曰:“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宗教大辞典》“律”条曰:“佛教对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谓能制伏诸恶,故名。”此所谓“正律文”大概即指“禁戒”类经典。
9、10、《起(启)斋经》、《揭斋经》。《开元释教录》着录《正斋经》、《持斋经》、《斋经》、《菩萨受斋经》、《菩萨正斋经》、《八关斋经》、《尼犍斋经》、《生西方斋经》、《法本斋经》等。《法苑珠林》卷一百六提及《佛说斋经》,卷一百九提及《菩萨受斋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斋经》、《八关斋经》和《菩萨受斋经》。《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有“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
四、查无所据者,计有《西天论经》、《本阁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此4种或可能为作者杜撰,亦或为所抄“流行”经目所误记。
除上述经目外,《心经》在《西游记》中出现次数达15次之多,且称呼比较混乱: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密)多心经》者凡两见(19、80回);称《心经》者凡三见(19、32、93回);称《多心经》者凡八见(19、20、43、85回);称《密多心经》者一见(45回);称《般若心经》者一见(93回)。过去尝谓吴氏不懂佛经,竟不知“波罗蜜多”为梵文“Pāramitā”之音译,而径称《多心经》、《密多心经》等。今查典籍,方知其皆有所本。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王世贞《弇州续稿》卷四十六曾提及。然此种经目称呼似不恰切,因“摩诃”意为大,佛经中凡是冠以“摩诃”的经文,通常卷数都比较多;而《西游记》所言《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提纲,原文仅258字,至《西游记》略加改动,再加上经目,为270字,故不得言“摩诃”.称《心经》者,在有关典籍中资料太多,兹不具列。称《多心经》者,如《集古录》卷六有唐郑预注《多心经》;《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七有石成金撰《多心经注》;《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提及“多心经碑”;《四川通志》卷二十七提及“东坡多心经”;《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有“御书多心经”;此外,《天中记》卷三十八、《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十三、《朝野佥载》卷三、《广异记》、《渑水燕谈录》卷七、《南部新书》己卷等,均径称《多心经》。特别是《太平广记》卷九十二,记玄奘西天求法,得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至于《般若心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载玄奘在蜀时,曾得高僧授以《般若心经》,后玄奘求法途中,“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此外,《宋史》卷二百五《洪彦升传》、《五灯会元》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十五、《默记》卷中、《醒世姻缘传》第六回等,均曾提到《般若心经》。苏轼亦有诗《小篆般若心经赞》。至于《密(蜜)多心经》,《全唐文》卷九八七、宋曾慥《类说》卷一均曾涉及。《唐文拾遗》卷二二有《阿弥陀佛蜜多心经》,《续通志》有《佛说蜜多心经》,《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有《般若密多心经》等。可见《西游记》关于《心经》的各种称呼亦皆有所本。
三
综观以上经目,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尤未学佛”,《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亦并非完全“荒唐无稽”.以上第一、第二类经目,占全书佛教经目的三分之二;如果再加上第三类经目,则占到90%以上。这些,都不可视为“荒唐无稽”.特别是作者对《心经》十分熟悉,其各种简称都得心应手地随意运用。再加上作品中所牵涉到的不少佛教故事和佛教观念,说明作者对佛教经目和有关典故还是相当熟悉的,作者对佛教的认识已经达到当时普通儒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第二,假定《西游记》和《少室山房笔丛》有关经目均来自于“流行”经目,然相对来说,《少室山房笔丛》只是忠实抄录“流行”经目之原文,而吴承恩则对其加以改造。如《笔丛》所载《李真经》,笔者翻阅有关典籍,均未能发现此经。因此,吴氏将其改为《礼真如经》,就使其更具佛教意味。另,《笔丛》重复着录《宝藏经》,显系失误,而《西游记》却无此等失误。再者,吴承恩改动唐僧所取经卷数目以合《开元释教录》之数,说明吴承恩对《开元释教录》亦有一定认识。
第三,作者并不是虔诚佛教徒,其创作《西游记》也并非有意宣传佛教。在当时佛教流行的时代,要找到比较准确的佛教经目并不困难。但上述第三类经目虽然和佛教有一定关系,却又都是作者自撰。甚至包括第一、第二类经目,作者为了拼凑数目,一种经目随意地便冠以数百卷、上千卷。如此随意地生造佛教经目和卷数,不论是作为佛教徒,还是作为对佛教崇信的学者,都显得很不严谨。特别是第四类经目,确如鲁迅所说“荒唐无稽”.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于佛教,只是取而为我所用。因此,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主旨在于宣扬佛教,显然并不符合《西游记》的实际。
以上考证当否,切盼佛教诸贤及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1期
收藏文章
阅读数[473]
百年·红楼梦 网络文化与文学研究
周访问排行 月访问排行 总访问排行
热 闹·喧 嚣·恶搞的背后----当代《西游记》文化现象的反思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
西游记主旨与作者新探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
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
走进《西游记》,品味“丑”八戒
生地何迁,姓名何缘,太乙何编?
“西游戏”与《西游记》的传播
佛、道在《西游记》中的地位--试述《西游记》的宗教意识
《西游记》中的生命乌托邦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注册成为新会员?
诸位网友,敬请谨慎网上言行,切莫对他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