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唐代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周边人才群

发布时间:2022-11-02 09:09:10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唐代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周边人才群 “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载羁魂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这是贵州第一位侗族进士龙起雷作的《王少伯墓》的诗句。大意是:有王昌龄墓的龙标山在天际边远远连接着他被贬谪时所过的龙溪,那青山因为诗人被贬到此而为之黯淡,月儿也为之低沉。但你那被放逐的千载冤魂不应该再有什么怨恨,因为你的到来和教化使荒蛮落后的夜郎西部开遍了诗文人才之花。龙起雷,五开卫(今黎平县)人,侗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乙丑科进士,为“黎平进士之始,尤足以式乡里(为乡里楷模)”(《黔诗纪略》卷十一)。他是有史可考的贵州第一位侗族进士,曾任江西清江县知县,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相当最高人民法院审判长)。龙起雷这首诗寄托了对王昌龄不幸被贬谪的深深同情,表达了对他这位“诗家天子”的崇敬,也歌颂了他在龙标县传播汉族文化、开启民智、教授诗文的历史功绩。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太原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授职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考中博学宏辞科第一,升迁校书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龄因为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被李林甫等当朝权贵罢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秋,王昌龄获朝廷大赦北返,是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南京)丞,在江宁任职不到十年,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因写《梨花赋》,内含嘲讽,再次被降职为龙标县尉,因而千里迢迢、旅途劳顿来到现今湘黔交界的黔东南锦屏县龙里(今隆里乡)所。

  隆里,坐落在锦屏县东南面一块地势平坦的盆地中,距今县城45公里。她背靠逶迤雄峻的禹门峰,清澈明净的龙溪水淙淙地在山间盆地、千顷良田间轻轻流淌,然后北折下注亮江,再汇入清水江,涌进洞庭湖。在它的东北面,有座龙标山,逶迤雄峻,郁郁葱葱。

  唐代的龙标县,隶属钦州谭阳郡,仍属“羁縻”之地,由于龙里地处边疆僻地要冲,又是镇远府往黎平府的必经之道,因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时朝廷还有戍边军队驻扎这里。随后,地理区划发生变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龙标,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折置夜郎、朗溪,思徵三县。”至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时,位于黔东南的镇远、锦屏、黎平一带,仍属夜郎之地。因此,当王昌龄的好友李白惊悉他被贬龙标后,即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示慰问。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时的龙标县夜郎西,是当今湘黔毗邻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先民的栖身之地,时称为“辰州蛮”、“叙州僚”或“巫州蛮”等。这一地区都属中央朝廷的“羁縻”之地,中原汉族“流官”很少到此。这时的王昌龄约50岁,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落魂文人。然而,王昌龄的贬谪龙标之行对这“蛮僚”地区的各族人民却影响十分深远。他不仅是一位来自京师的朝廷命官,而且是当时才华出众的著名诗人。他不仅与李白、张九龄、孟浩然等诗誉齐名,而且他的诗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因而他也被誉为“七绝圣手”。因此,王昌龄的龙标之行受到当时社会和各族人民的高度关注。对于王昌龄来说,虽然已是二度遭贬,身陷逆境,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苟且度日。而是要身处逆境,有所作为。有诗为证:“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离,青山明月不曾空。”(《全唐诗·王昌龄·龙标野宴》卷一四三)你看在夏晚野宴上,他把酒临风,引吭高歌,不畏远谪,不惧愁离,坚信只要人在事业在,定会青山明日不曾空。在《送崔参军往龙溪》中,他吟唱:“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全唐诗·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卷一四三)即使被降职发配戍边,自己仍是大丈夫一个,还要忠君报国,勤政为民,以图皇恩再赐。

  王昌龄不仅如此意气挥洒,豪歌壮语,而且还忠于职守,身体力行。首先,他兢兢业业,履行职责。按职掌县尉是专管地方武装及县内司法治安工作的。虽然龙标县地界宽广,交通不便。但积极用事、恪尽职守的王龙标却不顾年长和心灵创伤的困扰,经常下乡巡边,惩治邪恶,弘扬德善,解决纠纷,保证了一方平安。其次,作为盛唐进士、诗家天子,他还积极兴学传教,广播中原文化。据清《黎平府志》、《开泰县志》载,王昌龄来到龙里后,有感这里地处荒蛮,民智不开,教化落后,便发动绅士里人,在古城中心,兴建龙标书院。书院至今仍基本保留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建的遗址,人们还能概见昔日风貌。书院建成后,其时王昌龄还拨开繁冗官务,挤出时间,亲自上台讲学,传道授业,培养边地各族莘莘学子。随后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王昌龄兴办龙标书院,开创了“蛮僚”地区兴学重教之先河。这书院之学犹如一缕缕化顽春风,吹散了愚氓落后的迷雾,又如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了边胞懵懂弱智的心灵。为传播中原儒学文化,培养边地民族人才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经过宋元两朝的积淀,随着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立行省和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历史上的首次乡试在贵阳隆重举行,隆里终于文化广播,薪火相传,人才脱颖,文士辈出。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人王大臣。之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江有本、王之干、江化龙3人还考中进士。委身仕途者代不乏人,其中张应诏历官十任至鸿胪寺少卿(相当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陈素养官至四川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相当副省长),至于任知府知县者多达50余人。文化是传播和流动的。由于受龙标书院的润泽熏染与辐射影响,在隆里四周,其时形成了鼎盛一时的人才群。与隆里近隔15华里的中林,出了举人进士达3人。与隆里相隔18华里的新化所也出了7名举人,其中吕应扬(武进士,官至浙江副总兵、武职从二品,相当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宪模(曾任绍兴知府)2人还中进士。与隆里相隔近30华里的亮司还出了举人苗族作家龙绍讷。

民国《贵州通志·文学》评其作品“刻意深入,思力沉厚”,“语语耐人寻绎”。而与隆里相距50华里的铜鼓有6人中举,还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了丙申科进士徐之铭,其官直升迁至云南巡抚(省长)兼署云贵总督。这些都是可以归功到王昌龄及龙标书院的文化传播与薪火相传。这些名士贤宦中,有不少人留下著述和诗文;不少人为官,清廉爱民,任事勤敏,卓有政绩。他们为当时当地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与光耀家乡、楷模邻里作出了贡献。因此,相邻的黎平进士龙起雷在当时就身心感奋,激情赋诗,一腔衷肠告慰王昌龄在天之灵:“千载羁魂应不怨”;并衷心颂扬和进一步热情预示:“诗荒开遍夜郎西。”

  后人还有诗对这一文化、人才盛况赞颂道:“宝地钟毓秀,文开少伯公。荷池杏潭外,桃李笑春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