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洞见儒家思想精髓的32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2-11-16 09:09:25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洞见儒家思想精髓的32个关键词
孔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孝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论语》“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养气

《孟子》中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礼乐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慎独(资料图 图源网络)

慎独

“慎独”:是一种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中庸

儒家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正名

孔子最早提出。“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你是干什么就干好什么。孔子讲的正名和周礼相关。后代也把儒学称为名教。

天命

在《论语》中,天命就是天对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说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积极主动,“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李泽厚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后来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张相去颇远。

六经

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十三经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君子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泛指贵族男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论语》中讲到了许多君子的品格。

圣人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性善

出自《孟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而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针锋相对。

民本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道统

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

复性

唐代李翱提出,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这就是复性。

理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理学兴起于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王阳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学

儒学的一个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体用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

三不朽

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忠恕之道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反求诸己

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离娄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后来王阳明将其一用到心学,反求诸己与致良知相类。

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天人合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和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才在为理性知识而愁。”

知行合一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和而不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相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追求圣人境界;“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事功。“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孔子及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门十哲

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修身、治家、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