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修行道地经全文(第六卷)

发布时间:2019-06-25 16:55:26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修行道地经全文(第六卷)


譬如导师有饶财宝。为子迎妇。端正姝好无有不可。甚重爱敬不失其意。须臾相离自谓如终。尔时国中道路断绝。计十二年无有来者。后多贾客从远方至。住在比国休息未前。道师语子。卿往诣彼市买来还。子闻父教愁忧不乐如箭射心。语亲友言。卿不知我亲爱于妻。今父告我远离舍之。当行贾作。适闻是命我心仅裂。今吾当死自投于水若上高山自投深谷。于是颂曰。

年少亲敬妇爱欲甚炽盛

思父之教命志怀大忧戚

心恼而欲死云何离爱妻

其子意甚痛如捕山象靽

亲友闻言即报之曰。所以生子典知家门。四向求财以供父母。假使不劳以何生活。设在天上尚不得安。况于人间耶。既闻父命得众人谏即悲泪出。两手椎胸便严发行。于是颂曰。

亲友知识悉共谏则受父教庄严行

为欲所伤如被箭心怀思妇甚恨恨

心常念妇未曾离怀。往至买装即寻还国。行道欢喜今当见之如是不久也。朝暮思妇。适到家已问妇所在。于是颂曰。

买作治生行往返心常怀念所重妻

已到家中先问之吾妇今者为所在

其妇念夫心怀愁忧。宿命薄祐稍得困疾命在呼吸。而体即生若干种疮脓血流出。得寒热病复得癫疾。水腹干竭上气体热面手足肿。无央数蝇皆着其身。披发羸瘦譬如饿鬼。卧在草蓐衣被弊坏。于是颂曰。

其夫一心独所爱宿命之殃而薄祐

得无数疾卧着床离于好座而在地

于是夫入家问人吾妇所在。婢既惭愧泪出悲泣而报之曰。唯贤郎妇在某阁上。寻自上阁见之。色变未曾有也。此颜丑恶不可目睹。诸所爱欲恩情之意永尽无余。无丝发之乐。悉更患厌不欲复见。于是颂曰。

观察颜色不贪乐譬如尸死捐冢间

羸瘦骨立无肌肉如水没沙失色然

其修行者亦复如是。患厌爱欲发污露观求致寂然。于是颂曰。

其修行者已离欲厌于五乐亦如是

如人见妇病众疮无央数疾卧着床

何谓修行数息守意求于寂然。今当解说数息之法何谓数息。何谓为安。何谓为般。出息为安入息为般。随息出入而无他念。是谓数息出入。何谓修行数息守意能致寂然。数息守意有四事行无二瑕秽十六特胜。于是颂曰。

其修行者欲求寂当知安般出入息

无有二瑕晓四事当有奇特十六变

何谓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于是颂曰。

当以数息及相随则观世间诸万物

还净之行制其心以四事宜而定意

何谓二瑕。数息或长或短是为二瑕。捐是二事。于是颂曰。

数息设长短颠倒无次第

是安般守意弃捐无二瑕

何谓十六特胜。数息长则知。息短亦知。息动身则知。息和释即知。遭喜悦则知。遇安则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顺则知。心所觉即知。心欢喜则知心。伏即知。心解脱即知。见无常则知。若无欲则知。观寂然即知。见道趣即知。是为数息十六特胜。于是颂曰。

别知数息之长短能了喘息动身时

和解其行而定体欢悦如是所更乐

晓安则为六志行号曰七

而令心和解身行名曰八

其意所觉了因是得欢喜

制伏心令定自在令顺行

无常诸欲灭当观此三事

知行之所趣是十六特胜

何谓数息。若修行者。坐于闲居无人之处。秉志不乱数出入息。而使至十从一至二。设心乱者当复更数一二至九。设心乱者当复更数。是谓数息。行者如是昼夜习数息一月一年。至得十息心不中乱。于是颂曰。

自在不动譬如山数出入息令至十

昼夜月岁不懈止修行如是守数息

数息已定当行相随。譬如有人前行有从如影随行。修行如是。随息出入无他之念。于是颂曰。

数息意定而自由数息出入为修行

其心相随而不乱数息伏心谓相随

其修行者已得相随。尔时当观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遥视牛食。行者若兹。从初数息至后究竟悉当观察。于是颂曰。

如牧牛者遥往察群在泽上而护视

持御数息亦如是守意若彼是谓观

其修行者已成于观。当复还净。如守门者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于是颂曰。

譬如守门者坐观出入人

在一处不动皆察知人数

当一心数息观其出入意

修行亦如是数息立还净

何谓数长。适未有息而预数之。息未至鼻而数言二。是为数长。于是颂曰。

尚未有所应而数出入息

数一以为二如是不成数

何谓数短。二息为一。于是颂曰。

其息以至鼻再还至于脐

以二息为一是则为失数

何谓数息而知长。其修行者。从初数息随息迟疾而观察之。视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为息长。数息短者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数息长则知息还亦如是

省察设若此是谓息长短

何谓数息动身则知。悉观身中诸所喘息。入息亦如是。何谓数息身和释即知。初起息时。若身懈惰而有睡盖。躯体沉重则除弃之。一心数息。数息还入亦复如是。何谓数息遭喜即知。若数息时欢喜所至。息入如是。何谓数息遇安即知。初数息时则得安隐。息入如是。何谓数息心所趣即知。起数息想观诸想念。入息如是。何谓心柔顺数息即知。始起息想分别想念而顺数息。息入亦尔。何谓心所觉了数息即知。初起息想识知诸观而数息。息入如是。何谓数息欢悦即知。始数息时若心不乐劝勉令喜以顺出息入息如是。何谓心伏出息即知。心设不定强伏令寂而以数息。入息如是。何谓心解脱即知。若使出息竟不旨解化伏令度而数出息。入息如是。何谓数息见无常即知。见诸喘息皆无有常是为出息。入息如是何谓。出息无欲即知。见息起灭如是离欲。是为观离欲出息即知。入息如是。何谓观寂灭数息即知。其息出时观见灭尽。是为观寂出息即知。入息如是。何谓见趣道数息即自知。见息出灭处。睹是以后心即离尘。以离无欲弃于三处志即解脱。将护此意是为数息。出息入息如是为十六将胜之说。行者所以观出入息。用求寂故令心定住。从其寂然而获二事。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何谓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止住除五阴盖。何故欲除诸盖之患。欲获第一禅定故。何故欲求第一之禅。欲得五通。何谓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温和。何故求温和。欲致顶法。见五阴空悉皆非我所。是谓顶法。何故求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何故顺求法忍。欲得世间最上之法。何故求世最上之法。欲知诸法悉皆为苦。因得分别三十七道品之法。何故欲知诸法之苦。欲得第八之处。何以故。志第八之地。其人欲致道迹之故。何谓凡夫数息因缘得至寂然。心在数息一意不乱无有他念。因是之故。从其数息得至寂然。从其方便诸五阴盖皆为消除。尔时其息设使出入。常与心俱缘其想念。入息如是。若出入息观察所趣是谓为行。心中欢喜是谓忻悦。其可意者是谓为安。心尊第一而得自在是为定意。始除五盖心中顺解从是离着。何谓离着。远于众想爱欲不善之法行也。如是念想欢喜安隐。心得一定除断五品。具足五品因其数息。缘致五德得第一禅。已得第一禅习行不舍。一禅适安坚固不动。欲求神通志于神足。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知从来生知他心念。恣意自在譬如金师以紫磨金自在所作璎珞指环臂钏步瑶之属如意皆成。已得四禅自在如是。此为五通。何谓佛弟子数出入息而得寂然。其修行者坐于寂静无人之处。敛心不散闭口专精观出入息。息从鼻还转至咽喉遂到脐中。从脐还鼻。当省察之。出息有异入息不同。令意随息顺而出入使心不乱。因是数息志定获寂。于是中间永无他想。唯念佛法圣众之德。苦习尽道四谛之义。便获欣悦。是谓温和如人吹火热来向面。火不着面。但热气耳。其火之热不可吹作。当作是知。温和如斯。何谓温暖法。未具足善本凡有九事。有微柔和下柔和胜柔和。有中有中中有胜中。有上柔和有中上有上上柔和。知彼微柔和下柔和是谓温和之善本也。其中下中中中上是谓法顶之善本也。其下上中上上上柔和是谓为谛柔和法忍。上中之上是谓俗间之尊法也。是九事善本之义故是。俗事诸漏未尽修行若得温和之行执数息想。因此专念息若还者意随其息。无他之念。若息出者知息往反。心入佛法及在圣众。苦习尽道如在温和。其心转胜是谓顶法若如有人住高山上观察四方。或上山者或有下者。或入圣道或入凡夫地。其修行者。已得顶法入凡夫地甚可忧之。譬如山水流行瀑疾起曲横波。有人欲渡入水而泅欲至彼岸。回波制还令在中流。既疲且极遂沈波水没在其底。其人心念定死不疑。岸边住人代之忧戚。修行如是。已得明师夙夜觉悟结跏趺坐。粗衣恶食坐于草褥困苦其身。作行如是。反为生死流波所制。投于恩情不能专一。没于终始众想流池。安得道明。是故行者当代忧愁。譬如导师多赍财宝。历度旷野崄厄之路。临欲到家卒遇恶贼亡失财物。众人悒悒也。当为修行怀忧如是。譬如田家耕种五谷。子实茂盛临当刈顷。卒有雹霜伤杀谷实唯有遗草。其人忧愁。修行如是。已得顶法入凡夫地当为悒悒。得顶法已而复堕落。或遇恶友念于爱欲。不净为净净为不净。喜远游行不得专精。或遇长疾或遇谷贵。饥匮困厄不继糊口。或念家事父母兄弟妻息亲属。或坐不处愦闹之中。已得顶法未成道果。衰老将至心遂迷惑。匆得困病命垂向尽。曾所笃信佛法圣众苦习尽道永不复信。当习于定而反舍之。当观不观精进更懈。本所思法永不复起。以是之故从其顶法而退堕落。何谓顶法而不退还。如曾所信日信增益。如本定心遂令不动。所观弗失常察精进转增于前。所思念法专精不舍以是之故不退顶法。修行如是。因其专精而心想一。各各思惟究竟之法。初未曾动不念新故。如是即知出息有异入息不同。出入息异令其心生。见知如此无所畏想。是谓为中中之上而得法忍。心无所想而作是观。前意后意未曾错乱。分别察心云何往反。是谓上中之下柔顺法忍。设使其心爱于专思志不移乱。是谓上中柔顺之法。其忍何所趣顺趣顺四谛如审谛住。心以如是遂至清净。是谓为信。虽尔获此未成信根。以得是信身口心强。是谓精进。尚未能成精进之根。志向诸法是谓有心。未成念根。以心一志是谓定意。未成定根。其观诸法分别厥义。是谓智慧。未成慧根。计是五法。向于诸根未成道根。有念有想尚有所在。而见有绕未成定意。是谓上中之上世俗尊法。其修行者当知了之。色起灭处痛痒法意。观起灭本察其因缘。过去当来行无愿定。随入脱门察生死苦。计斯五阴即是忧患无有狐疑。尔时则获解苦法忍。已见苦本便见慧眼除于十结。何谓为十。一曰贪身。二曰见神。三曰邪见。四曰犹豫。五曰失戒。六曰狐疑。七曰爱欲。八曰嗔恚。九曰贡高。十曰愚痴。弃是十结已获此心。则向无漏入于正见。度凡夫地住于圣道。不犯地狱畜生饿鬼之罪。终不横死。会成道迹。无愿三昧而行正受。已向脱门未起恶法。则不复生诸恶自尽。未起法念当使兴发。所兴善法令具足成。心已如足随其所欲。是谓自恣。令志专一。是谓自在定意。从是次第信念精进观察护命。是谓为信。思惟其行。是谓自恣三昧。专精于道而获神足。假使修行身口心强。是谓精进定意之法。志专心识是谓意定。欲入道义。是谓察诫定意。以是之缘致四神足。已获神足是谓信根。身心坚固谓精进根所可思法。是为意根。其心专一是谓定根。能分别法而知所趣。是谓智慧根以是之故具足五根。其信温和是谓信力。精进力意力寂意力智慧力亦复如是。成就五力能及诸法。则心觉意分别诸法。是谓精求诸法觉意。身心坚固是谓精进觉意。心怀喜踊得如所欲。是谓忻悦觉意。身意相依信柔不乱是谓信觉意。其心一寂。是谓定觉意。其心见灭淫怒痴垢所志如愿。是护觉意。以是之故七觉意成。设使别观诸法之义是谓正见。诸所思惟无邪之愿。是为正念。身意坚固。是为正方便。心向经义是为正意。其心专一是为正定。身意造业是三悉净。尔乃得成八正道行。此八正道中。正见正念正方便。计是三事属观其正意正定是二事则属寂然。是观寂二。如两马驾一车乘行。若无漏心不专一法。遍入三十七品之法。以是具足此三十七法。便解知苦。如是之比即得第二无漏之心。尔时思惟。如今欲界五阴有苦。色界无色界同然无异是谓知苦随忍之慧则成就。建第三无漏之心已得是行用。见苦故除十八结已。过色界超无色界。顺宜慧者即得第四无漏之心已获四无漏心。便度三界勤苦之瑕。即自了之。吾已度患无有众恼为得度苦。则自思惟。苦本何由恩爱之本而生着网。从久已来习此恩爱遭患于今。永拔爱根则无众恼。已难恩爱欣乐可意。何从而有。是谓解习断除法忍。是为第五无漏之心。除于欲界诸所习着。则捐七结。便为知拔欲界诸患。是谓第六无漏之心。修行自念。色界之本本从何兴。谛观其元从欲而起。乐出恩爱可意而悦。是为第七无漏之心。以有此行度于色界。其无色界十二诸结心随习慧。是为第八无漏之心。是谓八义佛之初子。尔时心念。吾见三界以除苦习于欲无爱。是谓安隐。则乐寂灭可意甘之。是为灭尽法慧之忍。斯为第九无漏之心。已获此义见本灭尽。于欲界除七结之缚。是为第十无漏之心。则自念言若不着色及无色界。此谓为寂。是为第十一无漏之心。则除十二诸结之疑。已度此患即得灭尽之慧。是为第十二无漏之心。尔时自念。得未曾有。如佛世尊解法乃尔。因斯道义知欲界苦则弃捐之。知从习生则离于习得至尽灭。因此得入法慧道忍。是为第十三无漏之心。尔时以道睹于欲界则弃八结。去是然后会当获此兴隆法慧。是为第十四无漏之心。应时心念得未曾有。以是道行解于色界无色之苦。而除诸习证于尽灭。是为第十五无漏之心。道从其志除十二结。于色无色界除是结已则兴道慧。是为第十六无漏之心。应时除尽八十八诸结。当去十想结。所以者何。如从江河取一渧之水。究竟道义如江河水。其余未除如一渧水。即成道迹会至圣贤。七反生天七反人间。永尽苦本。其修行者。以是之比拔众恼根断生死流心则欣悦。已度三涂不犯五逆。离于异道遇其所知。不从外道悕望荣冀。众祐之德不更终始。七反之患未曾犯戒。见无数明昼夜欢喜。譬如有人避饥馑地至丰贱国。脱崄得安系狱得出。如病除愈心怀喜踊。修行如是。因安般守意则得寂灭。欲求寂然习行如是。于是颂曰。

觉了睡眠重懈怠分别身中息出时

修行息入念还得是谓身息成其行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