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星云法师说金刚经

发布时间:2019-07-12 16:32:20作者:金刚经功德网

日用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求有个什么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圆满,事业顺利等。有一些学佛者,诵经拜佛,种种布施,稍有感情、事业、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就怪起佛菩萨没有庇佑他。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积厚善法功德的势力,是踏入选佛场的门槛,不过是借用经咒的净化和诸佛感应接心。

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乐果报由奉行十善业中来。一句佛号,一遍经咒,能消除我们的罪业,根源于真心恳切发露的忏悔。有一首咒语,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一、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二、悲咒能远离一切邪恶。

三、喜咒能所愿所求如意。

四、舍咒能契入诸佛密语。

慈悲喜舍是我们内心无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结,使我们朝夕与佛同眠共起。

佛陀得值然灯佛授记,心无住着,因而并没有授记之法,得授记之人,人法双亡,才是真正的授记。

有一个信徒,由于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带在身边,虔诚供养。

有一次他到寺里烧香,香烟袅袅四处飘散,他发现烧的香都飘向其他的佛像。心想:我的佛像都闻不到我烧的香,我必须想个办法。于是他心生一计,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个孔洞,系住香环,自此以后我的佛像就能享用我烧的香。

几天以后,原本洁净白皙的佛像被薰黑了鼻子。他才恍然大悟,因为自己贪求功德,毁掉了庄严相好的佛像。

这则黑鼻子佛像的故事,主人贪求无知的行径,看似可笑,再仔细思量,不也是反映吾人自心的贪欲和痴迷?终日背着外在的佛像,四处乞求开悟的功德,却不知内在有一尊万德庄严的佛,昼夜惺惺然,戒香德馨终年袅袅不绝。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前文已说明,然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之性理,那么菩萨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回向于菩提华果,为什么佛陀却说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即是经文所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先从「庄严佛土”说起;佛陀说庄严佛土,是为权教菩萨开示,要发广大心,以六度万行之功德,庄严佛土。由此回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壮成熟,而不堕入二乘行人的蕉芽败种。先建立有个庄严殊妙的佛土,令众生不着人天福报,离二乘心。「庄严佛土”是假谛,是权教的假有之相。

「即非庄严”是空谛,了知诸法空无所住,无一恒久庄严之相可得。在心不住着庄严之相,以「假不碍空”入第一义谛,虽广修功德万行,心不动念住相,而能任运自在,「是名庄严佛土”。

我们受持《金刚经》要有空假无碍的知见,就像诗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欲成就一切佛法,庄严佛国净土,于因地修行,应起心观照,检验是否有偏离正道!《华手经.验行品》卷二十二:

佛告舍利弗: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谓为三?常勤精进,求法不倦,谓是大乘菩萨藏经,以是经故,自增善根,亦能增长众生善根。

常随法师,恭敬供养,若过千秋,乃能得闻善根相应一四句偈。闻已随顺,不违不逆,不没不退,追随法师,益加恭敬。

恒自咎责,我以宿世障法罪故,不得闻法,非法师咎。今当亲近随从法师,令我一切障法罪业,皆悉消灭,是名为真菩萨心。

净土的庄严皆从因中修得,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行列,八味功德水充盈其间,都是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的悲智所完成的。佛的净土在何处?《金刚经注解》:

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着断灭,故名净土。

佛国净土在哪里?纳涵于众生和诸佛的真心妙性中,净土即在不染六尘,无人我四相,当下严熟成就。《维摩经.佛国品》说:

有一次佛陀正在说法。舍利弗心中有个疑惑,前来向佛陀请示。

「佛陀!为什么十方诸佛国土皆是殊严净妙,只有佛陀您的娑婆世界,却是丘陵、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塞其中呢?”

佛陀以脚趾按地,刹那,秽恶诸相皆隐没,百千珍宝严饰的净土涌出。

「舍利弗,我佛国土,原本净妙具足,为度下劣人故,才示现众恶不净。就如诸人天等,随福德业缘不同,食器饭色而有不同。因此,舍利弗!如果心地清净,便见娑婆世界万德庄严,无有恶浊。”

日月原本明耀高悬,盲人不见,不是日月的过失。我们要如何心地清净,庄严佛土?有三种方法:

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

二、庄严报身佛土:于一切人,心存慈和恭敬,视一切众生如佛,和乐无诤。

三、庄严自性佛土:息造作妄心,心常寂然不动,不向外求,即与道相契合。

其实佛土庄严与否,与我们的生死何干?我们要如何日日不离道,庄严自心,庄严家庭,庄严人我,乃至成就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如果不先超度自己内心的砂砾、荆棘、坑谷、丘陵种种恶浊,如何能显现平掌如镜的黄金佛土?

一、超度贪欲得富足。

二、超度瞋怒得慈悲。

三、超度愚痴得光明。

四、超度冤亲得平等。

五、超度妄想得寂静。

六、超度啼哭得安乐。

安乐光明的国土,要先超越内心黑暗的妄想开始。心荡然洁净,自然六根所见所闻,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音宣流。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金刚经》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独具慧眼,照见金刚宝山中的种种宝物。

经文中「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法可授,无人可得,令众生知佛果性空,不应有能得的心,执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庄严之相,更应不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严土为喻,向菩萨广说「应无所住”即是清净自心。《思益梵天所问经.分别品》第三:

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心无所住,意不贪恋,生活中的穿衣吃饭,悲欢违顺诸境,于迎宾宴客中,尽露本色风光,随缘而住,免去许多业缘的钩牵,生死涅槃自不相干!

有一位无果禅师潜居山林,以参禅为定课,二十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持供养。由于长久来一直没有见性,因此打算离山去寻师访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这对护法的母女,亲手缝制一件棉衣,并且包了四锭的银子,送给禅师做为路费。

禅师接受母女两人棉衣和钱银的供养,是夜仍坐禅养息。到了半夜,见一青衣童子,手持幡盖,带领着一列的鼓吹歌絃而来,放下一朵大莲花,殷勤请他乘坐莲台。禅师暗忖:我是禅门中人,未修净土善因,不应贪着此境。青衣童子又再三劝请,表示勿错过吉时良辰。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莲台上。不久,童子及诸乐人,便逐渐远去。

清晨时,禅师正准备启程,护法的母女匆忙赶来,手里拿了一把引磬,满腹狐疑问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剖腹时,却发现禅师的引磬,只是不明白,为何这把引磬会从马腹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闻语,不禁冷汗淋漓,于是作偈:

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无果禅师因不贪着胜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马腹的业报。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贪求颠倒,若住于渴爱中,就堕入火咽饿鬼报;若住于瞋怨仇报中,当下身受修罗争斗苦;若不明事理,痴闇无知,宛如陷入畜生的业识茫茫中。

佛陀知众生心性和习气,因此用金刚坚利的剑戟,铲除我们心地满布的葛藤,不妄求神通妙法,于好恶美丑诸境不生住心。《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让我们返朴归真,不再被世间的粉墨声色眩惑,做一个正观自在的逍遥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检查我们这颗心猿意马的心。面对无常的情感,能随缘不自苦恼人?面对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气和随缘消业?面对名缰利索,能超越安然?面对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蕴的牢狱,安住生活中种种的动乱!

有一个金碧峰禅师证悟后,能放下世间诸缘的贪爱,唯独对身边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钵收藏妥当,然后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已尽,就差几个小鬼去捉拿他。禅师入甚深禅定中,小鬼们上山下海也遍寻不到他的踪迹。过了几天,小鬼着急不已,找不到禅师,要怎么回去向阎罗王交差?于是跑去找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办法,让禅师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禅师是个证悟的人,对世间的许多境缘都已放下,唯独对玉钵仍有贪爱,也许你们设法取走他的玉钵,他一动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们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禅师的玉钵,顽皮的敲打玉钵,禅师心疼玉钵被小鬼们玩弄敲打,赶快出定要抢救。小鬼看到禅师现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们去见阎罗王。”禅师闻言,了知一念的贪爱要毁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空中回响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有个放舍不下的「玉钵”,可能是财富、名位、爱情、权利等等,若不肯奋力粉碎搁置心头的玉钵,如何能有一个无所住,光风霁月的心灵桃花源?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须弥山王微妙身相为喻,显示无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为须弥山王身虽大,还是有大小称量和形色的比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间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所以,经文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非身”是无相之身,有别于须弥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嘱付行者,不住授记,不住严土,不住得果。证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无相法身,此无相法身,也不可住着执取。《首楞严经》卷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毛端和须弥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摄融通,所谓一毛端现十方国土,一滴水见宇宙万象。

有一位信徒向无德禅师请教:「同样一颗心,为什么说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说道:「请你把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请你再默造一根鹅毛。”

信徒再次闭目默想。

「当你造城垣和鹅毛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心,还是自己的心去构造的?你造城垣和鹅毛,既然是用同一颗心去造作的,可见心是能大能小呀!”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什么动作最敏捷?不是须弥山最大,也不是电光最快速,而是我们的心念,摄受三千法界和刹尘,毫厘大小不过是世俗谛的假名分别。佛陀于第十分抽丝剥茧为我们拆去授记相、严土相、佛果相的种种障碍。「应无所住”不是不积庄严刹土的福慧资粮,更不是执取无授记无佛果的断灭知见,而是要我们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楼阁宝树的佛土,庄严自性的无相法身。

学佛人,不舍一善法供养,外在的供养固然有益众生,但身心圆明灵彻,无一玷染,才是最好的供养。物质有限,情意无量。真心四供养,能自他庄严。

一、一炉清香,不如一瓣馨香。

二、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

三、一杯净水,不如一念清明。

四、一句佛号,不如一声赞叹。

佛的身相高大殊胜,是从不轻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识而来。再名贵的沉香,比不上馨香恒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随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动的清明;千丛万束的鲜花终有谢尽,哪里比得上微笑的温暖;万亿佛号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赞叹,令众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讲话:

佛陀在第八分以三千大千七宝布施的福德,与般若的福德性作校量,表明珍宝布施的福德是世间有漏的果报,般若性德则是出生无漏的善法功德。第十一分佛陀再次申述,以恒河沙数珍宝的布施,比不上无为福德的胜因。

经文中,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做比喻,一粒沙喻为一恒河,那么所有的恒河中的沙数是不可计算。如果有人以一粒沙做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用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的。

一、财施破悭获福无量

佛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恒河沙数七宝的布施,比较有为无为的福德差别。财布施可以使我们放下财物的贪恋,以此破除内在的悭吝,佛陀并非完全否定资生布施的利益,在佛陀本生谭中,佛陀舍王位、国土、财宝、童仆、车乘、妻妾等等,看似有相的布施,但是以恒顺众生,心不起瞋怨,也能感应到三轮体空,无为功德的法喜。

《诸福德田经》有七法布施,名为福田,可得生天:

一者兴立佛塔、僧房、庙堂。

二者建立林园、果树甘泉。

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四者作牢坚船、济渡人民。

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

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

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这七法皆从方便利行众生,心存慈佑悲愍而来的,我们知道天人的特点之一是身形巍巍,五欲满足快乐。其实能施与的人,所行就如同富有的天人,内在充满济渡众生庄严的心念,自然获得快乐满足的回报。

因此,我们读诵《金刚经》不要只读半部经,佛陀虽是强调无为福德的胜妙,并非完全否决有为布施的福德,而是付嘱我们从财施的阶位,再上一层楼去开发无为解脱的性德。财富是毒蛇是黄金,端看运用者的智慧,财富能自利利他,也能令父子、兄弟、宗亲等怨隙丛生。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禀告:

「佛陀!舍卫国内,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他拥有金银珠宝数千万亿,无法称量,并且有许多房舍田产也难以计算。摩诃男坐拥财宝千斛,良田万顷,这千千万万的富有,他却无法享用。每天吃粗糠米渣,残余腐酸的食物;穿着粗劣的布衣;乘破旧的车。他从不供养沙门、婆罗门,更不施舍贫苦的乞丐。每到吃饭时,一定要把门窗锁紧,恐惧有人上门向他乞食。

「佛陀!巨富的摩诃男,却如此贫穷恐惧的生活,我们对于财富要如何运用,才合乎正道?”

「大王!如摩诃男等人,内心充塞无知的邪见,虽得到丰富的财利,却不能自己受用,又不知孝养父母,及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也不救济奴婢仆役;不施与知识朋友;更不知供养沙门、婆罗门,以此种植福田,长受福乐。摩诃男获得财富,不懂广为应用,借此得到世间的喜乐和出世间的功德。

「大王!悭贪者就如一块硷地,虽有少许池水,但由于本质硷苦故,没有人愿意饮用,最后干涸枯竭。布施者,譬如聚落里的一泓清泉,流出好水,滋养周围的林木繁茂,并生长柔软的香草及种种鲜花和果实。一切众生,都能在水池洗浴,渴乏时可以撷取清泉和美果。林间的鸟兽,也能无惧的快乐嬉戏。

「大王!拥有财富者,要如滢澈的泉水,使人得到欢喜饱足的受用,如此,生活自然富足自在,死后能生于天界,享受福乐。”

人的一生又有多长?不过如晨间的露水,空中的电光,水中的泡影,瞬息的火焰。财富的生命,又能绵延持续多久?如何从有限的财富经营,看到精神性灵的财富,做一个永续经营的智者?

(一)经营人情不经营利益。

(二)经营分享不经营个人。

(三)经营善友不经营钱财。

(四)经营知足不经营五欲。

有形的财富终有散尽毁坏时,人与人的情义相助,彼此分享成果的交流互动,善友的护念提携,闻法知足的安适等,是永续经营我们内在的财富。

二、受持读诵第一供养

经文中说:「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在第八分中我们已说明财施与法施功德之差别,及受持四句偈的殊胜法益,此分以「为他人说”的法布施,进一步做阐述。《华严经》说: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

说法者如灯炬,为人照见种种宝珠,再微妙的佛法,没有人演说,智者也难以入解脱门。财施与法施的方法,对象、利益各有不同。

一、财施简易可行;法施唯有智者,能广说法义。

二、财施一般对象即可;法施则须具有善根者,才能信受奉行。

三、财施利害参半;物质的施与,易令众生起贪心和懈怠;法施普施利益,令众生开展觉性,生惭愧勇猛向道心,不只自利也能利他。

四、财施享用有限;一时的救济,并无法使众生永久身心安乐;法施则是救济众生的心,正观的播种,令众生今生后世利益无穷。

五、财施功效短暂。财施仅能利益色身,无法令人见性成佛;法施的一言一偈,如醍醐灌顶,令众生转凡成圣,顿开佛慧。

已判别财法二施功德的胜劣,对于「法”要如何受持?我列举出受持《金刚经》的十法行。

一、书写:恭敬抄写经文。

二、供养:供奉经典于塔庙、佛殿。

三、施他:印行经典流通。

四、谛听:专注聆听经教法义。

五、宣说:为他人讲解经文,解除文字义理的障碍。

六、受持:奉行教义,应用于生活中,自利利他。

七、开演:广开演说微妙经义,令他人开悟自性。

八、讽诵:专心称诵,持念经文。

九、思惟:深入法海,静默思惟,以悟解奥妙之处。

十、修习:由思惟深解义趣,因此发起大行,证入圣果。

受持十法行,可以做为我们日常修持的指导。为了增长受持《金刚经》功德的信心,我用一则故事说明。

以前,有一个苦行僧,每天耐烦做种种劳役苦行,一有空闲,不和人攀缘戏论,一天定课六十卷的《金刚经》,数十年如一日,从未荒废休息。

有一天,和以前的师兄重逢,师兄已是个鼎鼎大名的大和尚,四处有人邀请,前往讲经说法。十几年没有见面,师兄关切的问他:

「师弟,这十几年来,你是怎么用功呢?”

「师兄,除了寺里的劳役工作,我每天只有读诵金刚经。”

师兄闻语,气恼他没有多多学习经教,十几年来还是做杂役的事务,摇摇头就要和他告别。

「师兄,我们难得见一次面,我就诵一部金刚经来祝福您吧!”

苦行僧就席地而坐,开始诵念。从一开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时空中响起梵乐絃歌;诵到「一时,佛在舍卫国”,四周异香扑鼻;再诵念到「尔时,须菩提即从座起”,只见天雨曼陀罗花,纷纭四落!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师兄能演说经教,如人有眼目,师弟奉持经教,如人有足,能感天华梵乐,称扬歌咏。成佛之道,教义如地图,其中的端严曼妙风光,唯有生起行力,迈开脚步,才能印证经典所言的涅槃圣境。

一个做小偷的父亲,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老了,我怎么来谋生呢?你总该传授我一点秘诀吧!”父亲说:「好啊!今天晚上传授给你!”到了夜静更深的时候,父亲叫儿子随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东西,他们偷偷的跳了墙,进了室内,打开了柜子,父亲叫儿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亲大叫:「啊!有贼!有贼!”主人听到后,马上醒来捉贼,老贼已经跑了,小贼就关在柜子里面,心想:父亲真是岂有此理,怎么把我关到柜子里,就大声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只能靠自己才能脱离这个危难。情急智生,他想一个办法。在柜子里学老鼠叫,叽叽喳喳……。主人拿着灯在找贼,听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唉呀,这是老鼠叫,贼跑掉了。”当他们防守一松,小贼冲出去,把灯用力吹灭。主人立刻随后追赶,小贼很是着急,糟了,后面又追来了。他又想了一个办法,走到一个古井边,拿一块石头丢入井中,主人追到井边说:「唉!今天出人命了!”说完就走。这小贼就这样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就责问爸爸说:「你今天怎么这样捉弄我?”爸爸问:「我怎么捉弄你?”儿子说:「你把我关进柜子,大叫有贼!有贼!”爸爸就问:「那你怎么出来的呢?”儿子就如此这般一说,爸爸听了很高兴,说道:「儿子!我有传人了!你悟到随机应变要靠自己啊!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受持《金刚经》的十法行和功德,都已说明了,如何获致这无上法宝,就像故事中小偷的父亲所说:只能靠自己,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三、深解经义解脱生死

拥有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璎珞,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乐。《正法念处经.观天品》卷三十四:

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

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

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功德网